-
五声对五脏 根据声音断健康
中医将人常发出的声音概括为呼笑歌哭呻五种声音,并分别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 ,即肝呼、心笑、脾歌、肺哭、肾呻。我们可以根据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判断自己是哪个脏腑出现了问题,可以进行对症调理。 发怒爱喊肝火旺 肝气过盛或肝阳上亢的人,常常容易发怒,大呼小叫。肝气郁滞的人常会长吁短叹,发出呼呼声音。这其实是人体一种不自觉的自救功能,通过向外发声来减少肝气郁滞。因此,肝火旺的朋友可多发“嘘”字音,有助于调节情…- 0
- 0
- 15
-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体味
病体产生气味,主要是由于汗液受湿热邪气熏蒸而产生的特殊气味,同时还可由于人身某处生有恶疮,疮疡溃烂流出脓水而散发臭气所致。人体患病后,汗液是邪气外出的途径,因感受的邪气不同,所以病体产生的气味也不一佯,临床上我们可根据病体的气味,来判断邪气的性质。 ①体香 【闻诊】久病之体散发出微香之气。 【临床意义】久病之躯若出现此种体味,预示着疾病将向着好的方面转化。正如《瘟疫明辨·卷一》所说:“……以人身脏…- 0
- 0
- 27
-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呼吸之味
正常人的呼吸没有什么气味,只有当脏腑病变,往往是气血津液受到邪气熏蒸后,日久不愈,正气虚极,邪气深入之际,有些浊秽之气就可由鼻腔呼出。但由于其感受的邪气不同,呼出的气味也有差异。因此,临床我们可根据其呼吸之味来判断病邪的性质及病位的深浅。 ①氨味 【闻诊】呼气带有氨味,亦即尿臊气,并伴有浮肿。 【临床意义】此多见于阴水晚期患者,属病情垂危的险症。是肾阳衰败,不能化气行水,浊气不泄,反而上泛所致。 …- 0
- 0
- 25
-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脓
脓是痈疽疮疡一类外科疾患的排出物,然而也是邪正相搏的结果,是气血肌肉所化生,故辨脓可了解正气的盛衰,以及邪气的性质与浅深。一般脓由稀转稠为正气渐复,由稠转稀为气血衰败。《灵枢·玉版》说:“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灵枢·痈疽》又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发,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由此可…- 0
- 0
- 38
-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恶露
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胞宫内遗留的余血浊液,叫做“恶露”。正常恶露,一般在产后3周左右干净,无特殊臭味。因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恶露为血所化,而血源于脏腑,注于冲任,病理情况下,若脏腑受病,冲任失调,则恶露必然会发生异常。 ①腥味 【闻诊】恶露味腥而无臭,其色淡或暗,质稀薄。 【临床意义】此为寒滞胞宫所致。多由产后胞脉空虚,寒邪乘虚入胞,与血相搏或由素体阴寒内盛而致。 【治法】宜温经散寒,方用温经…- 0
- 0
- 18
-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月经
月经,又称月信,系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经来潮是女子发育成熟的表现。正如《内经》所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一般月经周期是25~35 天1 次。每次行经3~7天,经量一般为50~100 毫升,其色正红,不稀不稠,无特殊臭味。病理情况下,月经的颜色、质量及气味均会发生改变,因此,临床要抓住这一变化,为正确诊断月经病而奠定基础。 ①腥味 【闻…- 0
- 0
- 33
-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呕吐物
呕吐物来自于胃,是胃气上逆所致。正常生理情况下胃以通降为顺,只有胃气下降,饮食物才得以运行。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便产生了呕吐物。因此,呕吐物可反映胃气降浊方面的异常。临床由于致病因素的不同,呕吐物的气味也不一样,我们可根据呕吐物的气味,来进一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 ①腥味 【闻诊】呕吐物清稀而其味腥无臭。 【临床意义】此为胃寒所致,其中又有虚实之分。实寒多为外感风寒或暴食生冷,寒邪客于胃肠,厥逆…- 0
- 0
- 24
-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小便
小便是人体水液代谢后的浊液,正常小便的气味应来自尿内的挥发性酸。若尿液放置时间较久,因尿素分解可出现氨臭味,病理情况下,新鲜尿液的气味就可出现腥、臊、恶臭味,甚或为烂苹果味。因此,临床只要我们能够仔细辨闻其尿液的气味,将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①腥味 【闻诊】小便清长,其味微有腥臊气味,并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 【临床意义】此为肾气虚弱,膀胱气化失司所致。多由素体禀赋不足,加之劳累过度,或年老体弱,…- 0
- 0
- 43
-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大便
大便的形成,是由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脾的运化与肝的疏泄,然后下降于小肠,在小肠泌别清浊的作用下,其中的浊者成为渣滓进入大肠,经大肠的燥化和传导作用,通过肛门排出体外而为粪便。如《医学正传·医学或问》说:“水谷入胃,其浊者为渣滓,下出幽门,达大小肠而为粪,以出于谷道……”正常粪便中因含有蛋白质分解产物一—靛基质及粪臭素等而有臭味,一般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轻。若临床粪便出现有过度及特殊的臭味,则为病…- 0
- 0
- 33
-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涕
涕是鼻腔分泌的粘液,亦可流入口中从口腔排出。肺开窍于鼻,鼻之外象属土,涕之流出,也与脑、胆等奇恒之腑有关,故临床辨涕可了解许多有关脏腑的病变。 ①涕臭 【闻诊】久病鼻涕黄绿,胶结成块,闻之有臭味。 【临床意义】此为肺脾气虚,邪毒滞留所致。 【治法】宜补脾润肺,宣泄邪毒,临床需根据具体病情选用清燥救肺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②涕腥 【闻诊】鼻涕稠黄,闻之有腥臭味。 【临床意义】此病初起多为风热之邪外犯…- 0
- 0
- 25
-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鼻气
鼻为肺窍,职司呼吸,又因阳明之脉过鼻旁,所以我们临床可以通过辨闻鼻之气味,进而了解肺胃二经的病理变化。 ①鼻臭 【闻诊】鼻腔呼气时有臭秽气味,病人自己反而不闻香臭。 【临床意义】此为肺脾气虚,邪毒滞留而致。因肺虚则气津不足,无以上输,鼻失濡养,且易为邪毒侵犯。滞留鼻窍,脉络瘀滞,熏蒸鼻窍,日久阴津被耗。肌膜失养,而致鼻内干燥。肌膜焦萎,鼻臭;又因脾土是肺金之母,主运化水谷精微,母虚及子。且脾主肌肉…- 0
- 0
- 29
-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痰
痰是由肺和气道排出的黏液,其浊而稠者为痰,清而稀者为饮,此皆为有形之痰。痰的形成主要是由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结而成,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尤其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产生的病理产物,但同时它又可成为另一些疾病的致病因素。《景岳全书·痰饮》说:“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 0
- 0
- 30
-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汗味
正常人体汗液无强烈刺激性气味,它本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代谢产物,由阳气蒸腾津液而成,病理情况下,汗液又是邪气外出的途径。只因感受的外邪不同,汗液的气味也不尽相同。 ①腥味 【闻诊】病体汗出有腥或腥膻味。甚或为黏汗。 【临床意义】汗出有腥或腥腋气味,常为湿热蕴蒸肌肤所致。如《形色外诊简摩·嗅法》所说:“汗出稠黏,有腥膻气或色黄者,风湿久蕴于皮肤,津液为之蒸变也,风湿、湿温、热病失汗者,多有之。”它常见于…- 0
- 0
- 23
-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口中金属味
【闻诊】病人口中散发金属味。 【临床意义】常为铝、珅、采等金属中毒所致。 【治法】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中医闻诊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0
- 0
- 26
-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口酸
口酸是指病人口中有酸味感或散发出酸腐气味。 【闻诊】口中常常泛出酸味,甚或为酸腐气味。临床意义 一般口酸多属肝热乘脾。多由肝热之气,蕴蒸脾胃,化酸生腐,上蒸于口所致。正如《证治汇补·口病》所说:“心热口苦,黄连泻心汤;肝热口酸,柴胡清肝汤;脾热口臭,清胃汤;肺热口辛,泻白散;肾热口咸,滋肾丸……”又《景岳全书·口舌》说:“口苦、口酸等症,在《原病式》则皆指为热。谓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 0
- 0
- 23
-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白带
白带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黏稠液体,如涕如唾,绵绵不断。如王孟英所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女子在发育成熟期,或经期前后,或妊娠初期,白带可相应地增多,不作病论。若带下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变化,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即为病态。但由于其致病因素的不同临床所表现带下的气味也不一样。古代医家对白带的论述颇多,如《女科经纶》引缪仲淳语:“白带多是脾虚,肝气郁则脾受伤,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 0
- 0
- 28
-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病室气味
病室的气味常由病人身体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散发于室内所形成,临床根据其气味的特点就能了解病人所感受的邪气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①血腥味 【闻诊】病室充满血腥气味。 【临床意义】说明患者曾有大出血,如咯血、呕血、便血、产后大出血等。通常因寒而致的出血多呈血腥气,因热而致出血多为腥臭之气。 【治法】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止血之法及方药。 ②腐臭、尸臭味 【闻诊】病室有难闻的腐臭、尸臭气味,如同尸体…- 0
- 0
- 23
-
中医闻诊之闻声–阴吹
【闻诊】阴吹的特征是:妇女阴道中出气簌簌有声,有如失气。如大便秘结不通,则气体从阴道中排出更为明显。《金匮要略》说:“胃气下泄,阴吹而下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临床意义】阴吹为胃中正气衰弱,致胃气下泄,不由大肠出,而由阴道而出所致。魏荔彤说:“胃气下泄,不由大肠而出浊道,乃由小肠而出清道,则气不足而无所收摄也,故令下阴作吹,而其声且喧闻于外。此虽为胃中谷气之实,而其实胃中正气之衰。”《…- 0
- 0
- 30
-
中医闻诊之闻声–呵欠
【闻诊】呵欠的特征为:疲倦欲睡或乍醒时,张口舒气。一般属正常生理现象。若不拘时间,又不在困倦之时,频频呵欠,则属病理表现。呵欠在古代医籍称为“欠”。《灵枢·口问》说:“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阴阳相引,故数欠。”《张氏医通·欠噫》说:“经云:‘肾为欠为嚏。气郁于胃,则欠生焉。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振寒,善伸数欠。…- 0
- 0
- 61
-
中医闻诊之闻声–喷嚏
【闻诊】喷嚏,俗称“打喷嚏”。《素问玄机原病式》说:“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灵枢·口问》说:“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 【临床意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阳明所致为鼽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中医临证备要》:“阳虚久病,突然发现喷嚏,为阳气回复,有好转趋势,即《内经》所谓阳出于阴则嚏。”临床表现为喷嚏,或伴有鼻塞流涕,或有咳喘气喘…- 0
- 0
- 30
-
中医闻诊之闻声–郑声
【闻诊】郑声的特征为:神志昏沉,语言重复,语声低沉,不相接续。《普济方·伤寒门》说:“郑声者重语也。正为声转也,若声重而转其本音者亦是矣。昧者不知此,妄以重为重叠之谓,与谵语混而莫辨,遂止以身热脉散,烦渴便难而多言者为谵语,以身凉脉小,自利不渴而多言者为郑声,如此则失仲景之本意矣。况仲景之书,三百九十余证,曲尽伤寒形候,未有脱落而言者。若以郑声为多言,则于三阴门中,盖须条见,所以郑声别无证治者,是…- 0
- 0
- 25
-
中医闻诊之闻声–错语
【闻诊】错语的特征为:神志恍惚,语言前后颠倒错乱,或言后又知讲错,不能自主的一种状态。《张氏医通·神志门》说:“癫之为证,多因郁抑不遂,侘傺无聊所致,精神恍惚,语言错乱,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狂,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经年不愈,皆由郁痰鼓塞心包,神不守舍,俗名痰迷心窍。”《医家四要》说:“癫疾始发,志意不乐,甚则精神痴呆,言语无伦,而睡于平时,乃邪并于阴也。” 【临床意义】临床见有语言错乱,…- 0
- 0
- 38
-
中医闻诊之闻声–肠鸣
【闻诊】肠鸣的特征为腹中漉漉作响。 【临床意义】临床见有肠鸣声在脘部,如囊裹浆,振动有声,起立行走或以手按抚,其声则漉漉下行,多为痰饮停留于胃;如听到声在脘腹,漉漉如饥肠,得温、得食则减,受寒、饥饿时加重,多属中虚肠胃不实;若听到腹中肠鸣如雷,多属风、寒、湿邪胜。 【治法】痰饮停留所致之肠鸣,治宜温脾化饮,方选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中虚所致肠鸣,治宜温中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风寒湿胜所致肠鸣…- 0
- 0
-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