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岩针法正格胜格理论的形成
舍岩针法是韩国独道的针法,源于《舍岩正五行》和《芝山医案》两本针灸著作。两部著作均成书于朝鲜时代(1392—1910年),具体时间不明确,《舍岩正五行》约是1644~1742年之间形成,《芝山医案》成书于1742年以后。两书作者亦不明确,仅在序文中分别出现作者别号“舍岩”和“芝山”。《舍岩正五行》的书名见于《芝山医案》的序言。两部著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直未被刊行,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下来,直至19…- 0
- 0
- 26
-
以哑门、扶突、环跳穴为主穴,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
从1980年以来,针刺哑门、扶突、环跳穴为主,加刺对症辅穴治疗中风后遗症88 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系门诊及家庭病床病人,男58例,女30例。缺血性中风61例、出血性中风27例。左瘫51例、右瘫37例。上肢瘫13例、下肢瘫15例、上下肢皆瘫60例、兼口眼歪斜24例、言语謇涩17例,病程最短15日、最长1.5年,有高血压病史73例,占 82.95%。 针刺治疗 取穴:主穴取哑…- 0
- 0
- 18
-
中国古代针法特色历史演变
石器时期、青铜时期 历史背景 在石器时代,砭石针为主要的针灸工具,如《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其中金代郭璞注解“箴石”为可用于治疗痈肿的砭石针,《说文解字》亦云:“砭,以石刺病也。”《素问・血气形志篇》亦曰:“病生于肉,治疗之以针石。”1963年出土于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一枚砭石被认为最早的医用砭石,随后多地均出土了各式各样的砭石。除了砭石外,尚有骨针、草木…- 0
- 0
- 37
-
针灸:中医药走出去的“排头兵”
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打开中美正式交往的大门,同“乒乓外交”“熊猫外交”一样,中医针灸也被作为一种外交手段随之传到美国,引发海外“针灸热”,成为引领中医药走出去的“排头兵”。2010年,“中医针灸”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标志着中医针灸在人类医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作用和突出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且标志着中医针灸的传承保护、发展利用获得了联合国的国际“通行…- 0
- 0
- 16
-
针灸教育与交流–教材
针灸教育的兴盛,促进了针灸学讲义和教材的编撰。 广东医药专门学校周仲房编的《针灸学讲义》(公元1927年)。 宁波东方针灸学社张世镳编的《温灸学讲义》(公元1930年)和《温灸学讲义补编》(公元1935年)。 无锡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夏少泉等编的《针灸薪传集》(公元1937年)。 北京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杨医亚编的《中国针科学》(公元1938年)。 承淡安编撰的《中国针灸学讲义》(公元1940年),《…- 0
- 0
- 47
-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医抗争运动
1912年7月,北洋政府举行教育会谈,参照日本学制,制订了《王子癸丑学制》。1912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医学专门学校规程》。1913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规程》医学、药学两门,完全没有中医药学方面的规定,这就是民元的所谓教育系统“漏列”中医事件。 教育系统“漏列”中医药案,引发了近代医学史上首次抗争救亡运动。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余伯陶等人,立即和各地医学团体进行联系,至1913年…- 0
- 0
- 13
-
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医抗争运动
1929年2月23―26日,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由卫生部副部长刘瑞恒主持。会上讨论了有关废止中医药的提案共四项,分别是:1、中字第十四提案:《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2、生字第二十二号提案:《统一医士登录方法》。3、生字第三十六号提案,《制定中医登记年限》。4、生字第四十二号提案:《拟请规定限制中医生及中药材之办法案》其中,余云岫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 0
- 0
- 26
-
明万历赵文炳铜人图(明代)
明万历赵文炳铜人图是在明太医院铜人图的基础上,靳贤增补了正侧人图和背侧人图、由赵文炳重刊而成。 该铜人图曾藏于山西平阳府官库,乾隆二年(1737)后下落不明。 康熙四年(1665)林起龙、乾隆九年(1744)田重等人曾先后重刊赵文炳铜人图。现存所见“赵文炳铜人明堂图”都是清代以后的重刊图,其中年代最早、质量最佳者为田重于乾隆九年的重刊铜人图。从整体上看,因色彩单一,线条复杂,给人以缺少章法之感。 …- 0
- 0
-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