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岩针法疗皮痹气奔痛1例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龚某,女,56岁。2019年6月1日初诊。1997年秋季在户外劳动时,无明显原因突发左侧膝部疼痛,不能站立,在膝关节上方梁丘穴与血海穴之间可看见一条索状肿物,如气肿,质软。患者疑与当年夏季户外劳动时吹电风扇受风有关。当时在诊所注射镇痛药、消炎药等治疗,疼痛缓解,气肿慢慢移动到腹股沟一带,后慢慢消失。此后无明显诱因出现突发性游走性皮下胀痛,局部不红不肿,胀痛部位有出气泡似的跳感,疼痛持续十数秒至2~3分钟不等,一处痛止,另一处开始疼痛,每次发作移动2~4个部位,1日发作数次,发作时间无规律,可自行缓解。部位多在上肢、下肢、肩膀、头、胸、腰等部位。患者曾经在某医院按照游走性类风湿治疗,症状无改善。刻下见口苦、易汗出、脉沉弦缓、舌尖红等。

治疗以舍岩针法之肝经正格(阴谷、曲泉、经渠、中封)和百会、三阴交、合谷等。

6月4日二诊:疼痛未见改善,继续以肝经正格治疗。

6月8日三诊:以肝经正格治疗2次,未见改善,改以肺经正格(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和膝眼、犊鼻、百会、三阴交等。

6月18日四诊:疼痛减轻,发作频率减少。治法上同。

6月22日五诊:症状明显改善,1~2天未发作。治法上同。

6月25日六诊:五诊治疗后疼痛未发作,直至6月24日因遇空调冷风发作1次。治法上同。

6月29日七诊:疼痛减轻至痛止,但仍有微胀感觉,持续时间缩短,吹空调冷风亦未发作。继续以肺经正格治疗,配合中药。方药如下:桂枝10g,白芍10g,炮姜6g,黄芩10g,生黄芪15g,防风6g,荆芥6g,炙甘草6g,赤芍10g,丹参10g,茜草10g,熟地30g,白术10g,羌活3g,独活3g,生杜仲15g,仙鹤草15g。7服。

7月6日八诊:患者反馈疼痛及胀感未再发作。

此病例属中医痹症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因患者出现游走性发作性疼痛,笔者初以治疗行痹之法治之,行痹属于风,风属于肝,故用肝经正格。患者第1次发病在秋季,《诸病源候论・风痹》云:“秋遇痹者为皮痹,则皮肤无所知。皮痹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于肺,其状,气奔痛。”“皮肤无所知”指的是疼痛部位在皮下某一个部位,但不明确,“气奔痛”指的是人之气奔跑样移动的疼痛,一个部位疼痛,疼痛停止后奔跑至别处再发。按照舍岩针法的说法:“皮痹,肺弱。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肺经正格之法治疗,效果明显。皮痹是一般认为是现代医学的硬皮病,但此案不属于硬皮病。

舍岩针法是韩国朝鲜时代舍岩道人创建的独特针法,近年在韩国针灸界广泛流行。正格是舍岩针法之配穴格式之一,主要是以五行学说为临床指导,依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理论,进行取穴和选择补泻法,并注意综合运用自经补泻法和他经补泻法。比如,肺经正格是太渊、太白补,少府、鱼际泻。其意义是因肺或肺经金虚,虚则补其母,补土生金,脾土之太白、肺土之太渊补;又制则生化,抑火安金,心火之少府、肺火之鱼际泻;补土生金,抑火安金,金得安生之意。肺经正格治疗常用于皮肤脱屑、虚汗过多、龟背、张弓弩弦、右侧疝气、右侧胁痛、右膝酸痛、鼻塞等病症。

针灸临床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研究参考,如需针灸,请到正规中医院!

声明:本内容仅做分享与研究用途,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若有错漏或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处理。
中医针灸

中医耳穴压豆辅助治肺病

2022-11-13 11:40:00

中医针灸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

2022-11-13 11:40: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