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简称“内针”,由杨真海、刘力红将此法编撰整理为《黄帝内针》,公诸之于世。内针具有起效迅速、疗效显著、取穴安全等优点,长于治疗各种痛症。笔者将此法运用于偏头痛的治疗,总结如下。
内针理法
内针之理法以阴阳为核心,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四大准则: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同气相求;阴阳倒换求。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与“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上为阳,下为阴,当病人出现上焦疾病时,可选择下焦同名经取穴。同理,左为阳,右为阴,当患者左侧肢体出现疾病时,选择右侧同名经进行针刺。“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都是对“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完美诠释。
经络同气与三焦同气
“同气其相求”是内针中“经络同气”与“三焦同气”理论的根源。经络同气是指同名经同气,如症状在手少阳经上,可在足少阳经上所对应的三焦部位寻找阿是穴进行针刺,其余手足经络皆依此类推。故内针将手足十二正经简化为六对同名经,分别是(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阴经、(手足)厥阴经、(手足)太阴经、(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
三焦同气则是将人体躯干、手足四肢均划分为上焦(天部)、中焦(人部)、下焦(地部)。
躯干上焦范围:前正中线(任脉)鸠尾穴、后正中线(督脉)至阳穴以上的区域;躯干中焦范围:前正中线(任脉)鸠尾穴与神阙穴之间、后正中线(督脉)至阳穴与命门穴之间的区域;躯干下焦范围:前正中线(任脉)神阙穴以下、后正中线(督脉)命门穴以下的区域;手足上焦范围:内侧内关穴、外侧外关穴至指端为上肢的上焦区域;内侧三阴交穴、外侧悬钟穴至趾端为下肢的上焦区域;手足中焦范围:肘关节为上肢的中焦区域;膝关节为下肢的中焦区域;手足下焦范围:肩关节为上肢的下焦区域;髋关节为下肢的下焦区域。
症为内针的耳目,医者在“下病上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前提下,针刺选用的经络为病症对侧的同名经络,称之为“经络同气” 。针刺选穴部位的三焦须与病症所处三焦部位相同,则称之为“三焦同气”。
阴阳倒换求
为保证针刺安全性,黄帝内针针刺的范围规定在肘膝关节以下,肘膝关节以上及躯干部位禁止针刺。肘膝关节以上如肩胯关节本属于下焦,属于黄帝内针禁刺部位,若这些部位有病症,则需要依循“阴阳倒换求”的原则,下病上治。胯为肢体的下焦属阴,腕踝以上为肢体的上焦属阳,故可将肩胯出现疾病倒换到腕踝关节进行针刺。尽管黄帝内针的针刺部位仅限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但能够将其他部位的问题全部通过“阴阳倒换”到可针的区域予以解决。
取穴原则
偏头痛,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剧烈头痛,发作同时可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随着生活压力增加,偏头痛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目前尚无根治措施。内针指针疗法在预防头痛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较好疗效。
杨某,女48岁,2019年8月19日,因“反复头晕头痛4年余住院。自诉头晕,呈昏沉感,头痛以左侧为重,生气恼怒时加重,无视物旋转,无视物模糊,无恶心呕吐,纳尚可,寐差,舌体瘦小,苔薄黄,双脉弦细。既往诊断为高血压病,收缩压最高158mmhg,自行服用缬沙坦片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尚可。患者24日夜间头痛难忍,拒绝服用止痛药物,邀余诊治。
三才部位:上焦
六经识症:少阳经
取穴:对侧中渚穴附近寻找阿是穴
按:患者年近五旬,肾水亏虚,加之性格急躁,水难涵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临床上偏头痛患者女性居多,女子天性多疑多郁,偏头痛病因多为少阳郁火,疼痛部位以左侧为主,头部属上焦,故可在右侧手少阳之上焦中渚穴附近寻找阿是穴。按压阿是穴时,嘱患者体会疼痛变化,取酸、麻、胀、最痛处进针。治疗结束,疼痛基本可以缓解,嘱患者以指代针按摩阿是穴,每日按摩2次,每次5分钟。指针是以手指尖端对腧穴进行按压,代替针刺的一种中医疗法,具有疏经通络、行气活血、调节脏腑功能之用。若进针或指针按摩后效果不明显,可采用阴阳倒换的原则。笔者常选择在厥阴经劳宫穴附近寻阿是,每获良效。笔者治疗偏头痛多以散偏汤联合内针,但部分患者由于经济原因或者畏针等个人原因无法进行足疗程的针刺,故可将指针疗法教予患者,更重要的是对患者进行情志的引导,二者对于患者远期预后的改善尤为重要。
针灸临床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研究参考,如需针灸,请到正规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