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寒冷干燥,又是蔬菜水果的淡季,不少人出现“上火”的症状,如口干舌燥、嗓子疼、流鼻血、眼发涩、皮肤发痒、大便不畅、小便发黄等。其实,“上火”是中医专有名词。中医认为,在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它能产生温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如果失去制约,火性就会浮炎于上,表现出病证,统称为“上火”。
中医借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并认为“火”的病理可分虚、实两大类,常见的“上火”症状有以下几种:
心火: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是人体的主宰,而心火则是温暖全身的主要热量内源。如果心火太旺,便会出现心烦、心悸、失眠、口舌生疮、小便赤黄等症状。常用黄连、莲子心等药物清心泻火。
肝火:有些人心胸狭窄,常郁郁寡欢,遇事心烦易怒,从而气机郁滞,肝郁化火上炎,表现为头痛、头晕、面红耳赤、口苦咽干、胸闷胁疼。中医常用龙胆草、夏枯草等药物调治,可获良效。
胃火:由于饮食不节、嗜酒、过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积”,生热化火,以致胃火炽盛。症状为胃部灼热疼痛、口干口臭、腹痛便秘、牙龈肿痛等。多以山楂、生石膏、黄连等药物泻胃清火。
肺火:因气候骤然变化,感受外邪,邪气入肺化热,从而引发肺火旺盛,这在老年群体中比较多见。其表现主要是呼吸急促、高热烦渴、咳吐黄稠痰,甚至痰中带血。中医多用黄芩、桑白皮、甘草等药物清肺火。(罗玉菊)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