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脉不可偏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脉诊为中医四诊之一,受王叔和《脉经》所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辨,浮紧弦芤,辗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影响,有人认为脉象难于捉摸,多凭主观感觉,十人十异,不足为据。

究其实,脉诊难道纯属摆设吗?徐春甫谓:“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玉函经》言:“脉为医门之先,其理微妙……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于脉不可偏废。”笔者从医40余年,深感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比如对常见的感冒,脉浮紧为风寒型,脉浮缓为风热型。若右寸浮弦必有较剧的头痛。若左关、尺涩滞,常有四肢麻木感或腰膝痹痛之症;若右寸、关弦滑,多有痰湿。至于是否发热按脉便知。话虽如是说,但要准确把握脉象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体悟。

近年有诊脉的仪器,但笔者认为它目前还无法代替医生的感知。而医生的感知恰恰是最重要的。当然,在临床上,诊断疾病还需四诊合参,甚至参考化验检查和影像资料方能作出最精确的诊断。有时又要果断舍脉而从症,或舍症从脉。笔者在1972年7月曾诊治一汤姓8岁男童,被西医诊断为流脑,曾注射过多种抗生素无效,时患童四肢厥冷,牙关紧闭,重度昏迷,表面看是寒极之证。但当切脉时见脉浮洪而大,望诊见面色红胀。《伤寒论》中有“里真热,外微寒”之论,《内经》有“热深厥深”之言。因而果断舍症从脉,以实热证治疗,患童终获救治。倘若未察其脉,根据症状,诊为虚寒脱证,投以参附,必毙无疑。

另有一妇人姓廖,年45岁。2009年4月就诊,自诉血崩近1月,出血多时每日超过400毫升,经某医院作清宫处理,并静点抗生素之类未见好转,后来某中医诊为阴虚血热,迫血妄行,投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剂,服后更甚。时见头晕,手足麻,全身乏力,面色晦暗,舌质淡白,舌体略肥大。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笔者紧紧抓住这种脉象,并参合望诊所见,当即确诊其为气虚,阳微,气不摄血。处方:制附片15克,岗稔15克,当归10克,大叶紫珠15克,侧柏叶10克,坤草25克,五指毛桃根25克,制首乌10克,生蒲黄10克,地榆10克,红参10克(另焗冲)。上方仅服2剂便告愈。此证的关键是据脉断证,用附子、人参益气扶阳。阳旺气壮,何崩之有?

关一行 广东省廉江市

来源:中医世家必佑健康

声明:本内容仅做分享与研究用途,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若有错漏或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处理。
医案心得

治头痛验方-2

2022-6-13 14:46:38

医案心得

李振华分型论治中风轻证(上)

2022-6-13 14:46:4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