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是以面部出现黄褐色色素性斑片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病。又有因肝病而起者,故俗称“肝斑”,亦称“面尘”。相当于中医的黧黑斑。本病多发于妊娠期及中年妇女,或因肝病、结核病及其他慢性病而发生,口服避孕药也可发生。其发病多与女性激素代谢失调有关。而日光曝晒、精神创伤或劣质化妆品亦可诱发本病。
一、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1)生理性反应:开始于妊娠中期,故亦名“妊娠斑”,分娩后逐渐消退。可能因黄体酮和雌激素增多所致。
(2)症状性:可见于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慢性肝功能不全、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慢性酒精中毒、结核病、癌瘤等病患者。
(3)药物因素:口服避孕药(约有20%服药者发生),长期服用氯丙嗪、苯妥英钠。
(4)其他因素:日光、热刺激、化妆品、外用药物等,亦有找不出可疑诱因者。
2.中医病因病机
(1)脾虚湿蕴:脾虚失健,不能化生精微,气血两亏,肌肤失于荣养,湿热熏蒸而成。
(2)肝肾不足:肝肾同源,肾水不足,不能制火,虚热内蕴,郁结不散,阻于皮肤所致。
(3)肝郁气滞: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热灼津,津液亏虚,不能养肤而致。
二、辨证分型
(1)脾虚湿蕴证:面部色斑苍暗不泽,脘腹胀满,神疲乏力,四肢困重,便秘溲赤;舌淡苔薄,脉濡数。
(2)肝肾不足证:面部色斑,斑色黄暗;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经行紊乱;舌红苔薄,脉弦细。
(3)肝郁气滞证:面部色斑,时深时淡,每随经临而加重;伴性情急躁,心烦不舒,喜叹息;舌红,苔薄,脉弦。
(4)气滞血瘀证:斑色灰褐或黑褐;伴有慢性肝病,或月经色暗有血块,或痛经;舌暗红有瘀斑,脉涩。
三、中医治疗
1.脾虚湿蕴证
[治法]清热化湿,健脾益气。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主要药物:党参、黄芪、白术、淮山药、黄柏、黄芩、茯苓、泽泻、生薏米、六一散。
伴月经量少色淡者,加当归、益母草。
2.肝肾不足证
[治法]滋阴补肾,调和气血。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主要药物:生地黄、熟地黄、茯苓、当归、白芍、枸杞子、淮山药、山萸肉、牡丹皮、丹参、益母草、淫羊藿等。
阴虚火旺明显者,加知母、黄柏;失眠多梦者,加生牡蛎、珍珠母;褐斑日久色深者,加丹参、白僵蚕。
3.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调和气血。
[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主要药物:柴胡、当归、白芍、栀子、郁金、香附、生地黄、牡丹皮、丹参、女贞子、菟丝子等。
伴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者,加牡丹皮、栀子;月经不调者,加女贞子、香附;斑色深褐而面色晦暗者,加益母草。
4.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理气,化瘀消斑。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主要药物: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胸胁胀痛者,加柴胡、郁金;痛经者,加香附、乌药、益母草;病程长者,加白僵蚕、白芷。
四、经验方
1.退斑汤
[药物组成]生地黄12克,熟地12克,当归12克,柴胡9克,香附9克,茯苓9克,川芎9克,白僵蚕9克,白术9克,白芷9克,白鲜皮15克,白附子6克,甘草6克。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或为水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祛斑美容方
[药物组成]黄芪10克,当归10克,熟地黄12克,川芎6克,白芷10克,桃仁(打)10克,郁金10克,丝瓜络10克,三七粉(冲服)2克,甘草6克。
[功效]益气养血,散瘀消斑。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五、适宜技术
1.针刺疗法
常用穴;太溪、三阴交。备用穴:肾俞、阴陵泉。
每次选取2~3穴,用补法,每日一次,连续一周为一疗程。主治肾水不足型。
2.耳针法
取穴:神门、子宫、肾、肝、脾、内分泌、皮质下,配大肠、胃、卵巢、心、胆。
主穴每次必取,配穴辨证选用,常规贴压法,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
3.贴敷法
白附子、白芷、滑石各25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用温开水和匀,先早晚洗面,然后用药粉糊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10~20分钟。
注意事项:药物有过敏现象时停药即可;外擦时用力要适当,不可太过,以免损伤皮肤。
六、预防护理
(1)避免日光曝晒。
(2)多食含维生素、矿物质食物。少食油腻、辛辣之品。
(3)保持心情开朗乐观,忌动怒、忧郁等。
来源:中医世家必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