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而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后者有明确的继发因素存在,前者病因不明。本文主要讨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可归属于中医学“头痛”、“头风”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的发生与外邪阻络(风邪为主,易夹寒、热)、风痰闭阻、火热上攻、阴虚阳亢、瘀血阻络等有关。病机要点为络脉闭塞,不通则痛。病位主要在面部经络,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
辨证分型
1.风寒袭络证:颜面短暂性刀割样剧痛,遇寒而诱发或加重,发作时面部有紧束感,局部喜温,恶风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伤络证:颜面短暂烧灼或刀割样疼痛,遇热加重,得凉稍减,痛时面红,伴发热,恶风,口干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胃火上攻证:颜面阵发灼热剧痛,前额涨痛,面红目赤,牙龈肿痛,口臭咽干,口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4.肝胆火炽证:颜面阵发性电击样剧痛,面颊灼热,面红目赤,眩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胸胁满闷,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5.风痰阻络证:颜面抽搐疼痛,麻木不仁,眩晕,胸脘痞闷,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6.瘀血内阻证:面痛屡发,剧时如针刺刀割,面色晦暗,无明显寒热诱因,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7.阴虚阳亢证:久病或老年患者,颜面阵发抽搐样剧痛,头晕目涨,失眠,心烦易怒,咽干口苦,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辨证论治
1.风寒袭络证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
2.风热伤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3.胃火上攻证
[治法]清胃泻火。
[方药]清胃散加减。
4.肝胆火炽证
[治法]清肝泄热,降火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5.风痰阻络证
[治法]祛风化痰,解痉止痛。
[方药]涤痰汤加减。
6.瘀血内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7.阴虚阳亢证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经验方
1.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药物组成]麻黄9克,附子10克,细辛4~6克,蜂房6~9克。
[适应证]风寒阻络证。
2.息风和阳汤加减
[药物组成]生地黄、白芍、丹皮、生石决明(先煎)、珍珠母、牛膝、羚羊角、钩藤、刺蒺藜、桑叶、菊花、僵蚕、蝉蜕。
[适应证]阴虚风动证。
3.曙光三叉神经痛方
[药物组成]荆芥炭、僵蚕、白蒺藜、炒蔓荆子各9克,生石决明(先煎)30克,炒元胡、钩藤(后入)各12克,白芷、陈皮各4.5克,全蝎粉(另吞)3克。
[适应证]风痰阻络证。
4.愈痛散
[药物组成]全蝎150克,白附子100克,白芷、川芎、僵蚕各200克。
[适应证]三叉神经痛。
[用法]研末调匀,每次2克,每日两次,热酒调服,1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
5.桃红汤合止痉散
[药物组成]桃仁10克,红花5克,赤芍、川芎、白僵蚕各12克,丹参30克,蜈蚣两条,全蝎(研吞)4.5克。
[适应证]瘀血内阻证。
6.川芎止痛汤
[药物组成]川芎20~30克,荆芥、防风、全蝎、荜茇各10~12克,蜈蚣、天麻各10克,细辛3~6克。
[适应证]风寒袭络证。
7.三叉止痛汤
[药物组成]生石膏20克,黄连、生地黄、当归、丹皮各9克,川芎、白芷各12克,升麻、细辛、川椒、全蝎、僵蚕各6克。
[适应证]胃火上攻证。
8.三虫胶囊
[药物组成]地龙、土鳖虫、僵蚕各等份。
[适应证]风痰阻络证。
[用法]焙干研末,装入胶囊,每粒约0.5克,每次服4粒,每日服3次。
中成药
1.芎菊上清丸
[适应证]胃火上攻兼风热上扰证。
2.复方羊角冲剂
[适应证]肝火上攻证。
3.元胡止痛胶囊
适宜技术
1.针灸
[取穴]眼支:攒竹、阳白、鱼腰、太冲。
上颌支:四白、颧髎、下关、内庭、瞳子髎。
下颌支:承浆、颊车、听会、合谷、大迎。
[操作]每次2~3穴,每日1~2次,强刺激。
2.锋针点刺
[取穴]主穴取太阳,第1支痛配阳白透鱼腰;第2支痛配四白;第3支痛配下关、承浆;风寒配风池、合谷;肝胃火盛配内庭、阳陵泉;阴虚火旺配照海、三阴交、太冲、太溪。
[操作]消毒锋针,点刺主穴,进针约0.2~0.3厘米,起针后立即拔火罐,使出血2~3毫升。配穴用毫针刺,补虚、泻寒加灸法。两天刺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
3.水针
[主穴]下关、合谷、阿是穴。
[配穴]第1支加太阳、攒竹、阳白等穴;第2支加四白、颧髎、迎香等穴;第3支加颊车、地仓、承浆等穴。
[药物]醋酸泼尼松龙25毫克,1%普鲁卡因10毫升,维生素B12250微克。
[操作]常规消毒局部,以5号注射针刺入穴位,待患者有针感后,回抽针管无回血时再注入所配药液0.5毫升,7天治疗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
4.耳穴贴压法
[取穴]面颊、上颌、额、神门。
[操作]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压穴位处,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3~6天更换一次。
5.外敷
(1)外敷方Ⅰ
[药物组成]蜈蚣一条,地龙10克,蝼蛄10克,五倍子10克,生胆南星15克,生半夏10克,白附子10克,木香10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取适量,用醋调成饼状,敷贴在患侧太阳穴上,纱布敷料覆盖,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2)外敷方Ⅱ
[药物组成]生乌头、生南星、白附子各等份。
[用法]共为细末,加葱白连须一根,生姜5片,切碎捣如泥,和匀,用纱布包好蒸热,敷痛处。
(3)外敷方Ⅲ
[药物组成]樟脑10克,细辛10克,薄荷12克,五加皮15克,全蝎30克,龟板胶30克,当归30克,白芷30克,寻骨风30克,蒲公英45克,紫花地丁45克,川芎45克。
[用法]除樟脑、龟板胶外,均经炮制,干燥粉碎,取香油500~750克,在锅中烧至滴水成珠时,加入上药,充分搅拌均匀,文火至沸,冷却即成膏状。每丸3克,使用时略加温后压成圆饼状,贴敷患侧,根据受累神经不同,选择不同穴位,3天贴一次。
(4)白乌膏
[药物组成]生川乌、生草乌各15克,白芷15克,黄丹100克,香油100克。
[用法]将上药用香油浸泡24小时,文火炸焦去渣,徐徐倒入黄丹,熬成膏状,然后倒入冷水中浸24小时(去火毒)备用。将膏药少许加热摊在纱布上贴于患处,5天换药一次。D4
来源:中医世家必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