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反应是经方辨证的主要依据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冯世纶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经方辨证论治起源于神农时代的用药、方证经验总结,基础理论是八纲,经历代用药、方证经验的积累,大约在汉代,认识到病位不但有表证和里证的不同,还有半表半里的不同,因而由八纲发展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经方辨证的主要特点是,依据症状反应,以八纲为理论为基础,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兼顾食水瘀血等病因辨证),辨用相对应的药物治疗,做到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

近来中医界热议辨证论治,各述高见,获益匪浅,有所启发,深感有必要先探明经方辨证论治的概念和特点,以理清对中医辨证论治的认识。

经方辨证主要依据症状反应

中医的辨证论治,亦称辨证施治,有人认为两者意同,有人认为两者意异,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赞同用辨证施治,其主要原因是针对后世注家以“论”字做文章的浮华论述,正如章太炎指出的“金元诸家及明清诸家,文章开头即以五行、运气笼罩论述”;“假借运气,附会岁露,以实效之书变为玄谈”(见《章太炎全集(八)》)。因此,认为以“辨证施治更较朴实些”。实际用辨证论治也好,用辨证施治也好,关键是结合临床正确理解、运用辨证论治,不能以论治为玄谈。

章太炎谓:“医师之能,本在疗治,非专在防卫也”;“凡事虚拟其理,不如实征其状。”强调中医旨在治病,而治病主要依靠患者症状,即胡希恕所称之“症状反应”。“症状反应”是胡希恕读《伤寒论》,分析《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体悟所提出的概念。人体之所以患病取决于正邪相争,经方辨证与《内经》对疾病认识最显著不同之一,是“不用五运六气”,不是辨所受外邪是风、是寒、是燥、是湿、是热等,而是依据正邪相争患病后所出现的症状,如夏日炎热,常见汗出受凉而病,若发热,恶寒,脉浮紧,辨证为太阳伤寒证;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辨证为太阳中风证;若发热,汗出不恶寒而恶热、口渴者,辨证为阳明里热证;若发热,口苦,咽干,寒热往来者,则辨证为半表半里少阳证,等等。

对此,章太炎曾探讨指出:“伤寒、中风、温病诸名,以恶寒、恶风、恶热命之,此论其证,非论其因,是仲景所守也……盖迩之不言病起于风、寒、热,远之又不言病起于苛毒腐余,独据脉证以施治疗,依其术,即投杯而卧者,何也?病因之说不必同,其为客邪则同。”

“症状反应”,不但是经方辨证的主要依据,而且亦是中医治病及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点。对此,胡希恕先生特别强调:“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没有进步科学的依据,又没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势不可能有如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的因素,以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只有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于患病人体的症状反应,探索治病的方法经验,经实践复实践,不但促进了四诊的进步、药性的理解和方剂配制的发达,而且对于万变的疾病,亦终于发明了一般的规律反应,并于此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试验成功了通治一般疾病的种种验方,所谓《伊尹汤液经》即集验方的最早典籍。”(《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这里明确指明了中医经方的辨证论治不是辨病论治,因为经方的治病经验总结,主要来自于症状反应、方证经验总结,不是来自于辨病治疗总结。也就是说,经方是由症状反应总结的科学理论,经方辨证主要依据症状反应。

经方辨证所用理论由八纲发展而来

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心机教授指出:“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着《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误读传统有诸多原因,不了解经方发展史、未认清经方的主要理论是重要原因之一。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是这样记载经方的:“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显示了经方以八纲为基础理论,叙述症状用八纲,用药理念用八纲。分析《伤寒论》、《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症状及用药依据,所用理论俱是八纲。值得注意的是,从《伤寒论》许多方证看,其辨证主用八纲外,还兼用了痰饮、气血、宿食、瘀血等病因辨证,如小青龙汤方证的外邪里饮;桂枝茯苓丸的久有瘀血等。需要说明的是,汉前的《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只有八纲概念,至东汉才由八纲发展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应当指出的是,经方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过多次的干扰,章太炎曾对陈存仁说过含意深长的话:“中国医药,来自实验,信而有征,皆合乎科学,中间历受劫难:一为阴阳家言,掺入五行之说,是为一劫;次为道教,掺入仙方丹药,又一劫;又受佛教及积年神鬼迷信影响,又受理学家玄空推论,深文週内,离疾病愈远,学说愈空,皆中国医学之劫难。”因而亦高度称赞《伤寒论》为“吾土辨析最详”之著作,认为“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为独甚。”并指出其主要原因是“不用五行六气”,而主要用八纲。章太炎的研究对我们认识中医史、经方医学史有重大参考价值。

由《伤寒论》全书看,经方的理论主要是八纲和由八纲发展成六经辨证理论,临床主要是以八纲分析患者出现的症状,辨清六经所属,进一步结合痰饮、瘀血、津液、阳气、饮食、积聚等病因理论,辨清具体的方证,而落实治用具体的方药,这即是经方辨证论治的辨八纲、辨六经、辨方证及方证对应理论。

经方辨证论治是应用方证的经验总结

经方辨证论治的起源,当追溯于上古神农时代先民们日常生活中对大自然的认识,即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认识疾病、药物等。八纲是神农时代的基本常识。那时虽没有文字,但这些认识经口传心教留传于后世,待有文字后即被记载下来,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记载的365味药,实是经方发展史上的单方方证。由单方方证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复方,记载复方方证经验的代表著作是《汤液经法》,其主要理论是八纲。发展至汉代,对病位概念进一步细化,即“量疾病之浅深”由表、里增加了半表半里概念,因而产生了完善的六经辨证理论,其代表著作即《伤寒杂病论》。

从经方发展史可知,经方辨证论治的形成,实际是临床应用方证的经验总结,即由单方方证发展至复方方证,并由于方证的经验积累,理论应用由八纲辨证发展至六经辨证。

来源:中医世家必佑健康

声明:本内容仅做分享与研究用途,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若有错漏或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处理。
医案心得

妇科药治前列腺炎

2022-6-13 14:47:05

医案心得

草果功擅化浊 王杰临证用药经验拾萃(1)

2022-6-13 14:47:0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