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驹 陈建国 陶有强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经方”是具有独特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学术体系,源于古代神农伊尹汤液学派,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又有比较深刻而确切的时代内涵。经过长期的发展,经方的临床应用范围正逐渐扩大,对经方的研究也正走向深入。
“经方”的由来
“经方”之名由来已久,东汉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中列有经方十一家,医经七家,其论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是有关“经方”一词的最早记载。
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古医学分为经方、医经两类,可见经方和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学派是不同的学术流派。汉代张仲景在前人基础上著成《伤寒杂病论》,其书也被称为经方的代表作,鉴于仲景在经方辨证理论体系的确立方面作出巨大贡献,而被后人誉为医圣。该书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伤寒杂病论》问世至今约1800多年,此书一直是医学界的焦点。无数医家前赴后继、终生研究,著书立说。一方面解释、注释,一方面提高、发挥,遗留众多的经方医学著作,形成了一门“伤寒学”。
“经方”的传播与发展历经数千年,广播海内外。目前经方概念有三种:其一,经验之方,经过长期实践而证明有效的经验药方,并经广泛传抄而流传后世;其二,唐宋以前之方剂的统称;其三,特指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方剂所代表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因为《伤寒论》是经方的代表作,其成书标志着经方六经方证理论体系的形成,因此目前一般认同第三种说法,即经方特指仲景之学术思想。
自古以来,研究经方者众多,名家辈出,如王叔和、成无己、孙思邈、庞安时、朱肱、许叔微、刘完素、喻嘉言、柯韵伯、徐灵胎、陈修园、尤在泾、方有执、曹颖甫、恽铁樵等等。其中清代乾隆时期所编纂的《医宗金鉴》,各科齐备,是当时的官方医学教科书。而编排次序以仲景全书为首,昭示经方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中医的发展,大批中医学院的建立,促进了经方的研究和发展,也涌现了一大批经方临床家和研究者。近代较为著名的有胡希恕、陈慎吾、刘渡舟、刘绍武、陈亦人、柯雪帆等。
经方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199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成立,有利地促进了经方学术的发展。经方的基础研究也渐为深入,经方名家的临床经验整理也渐增多,直接推动经方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
目前经方发展呈现区域性的特点
北京作为首都,是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医疗力量与经方实力雄厚,名医荟萃,以“伤寒”著称者众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于2007年启动“中医薪火传承3+3项目”,根据该项目,北京已经成立了陈慎吾名家研究室、刘渡舟名家研究室、胡希恕名家研究室等,对经方的传承与发展起了一个较好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以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为首的经方传承团队,既注重经方学术思想的传承,更重视经方学术思想的交流和传播,提倡经方学术百家争鸣、互学互帮,近年来多次承办大型的学术交流活动,还利用网络途径开展经方教育。同时,他们以国际视角与世界范围内的经方家、学者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更深层次的经方学术交流,逐渐摸索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传承—交流—合作”的经方发展模式。
华东地区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始终活跃于经方科教研一线,并致力于经方的普及与推广,其领导的经方团队开办黄煌经方沙龙,建立学术论坛,经方学术交流活跃。
华南地区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主,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已经建立“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聘请邓铁涛教授为名誉所长,经方家李赛美教授负责。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已经举办了多届“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
西部地区以山西中医学院为主,山西已故名医刘绍武先生,是著名经方家,其毕生致力于经方临床,结合自己临床实践,提出了“三部六病”的理论。目前已经建立了“三部六病”研究所等。
中部地区历代经方家辈出,现在也有多位经方家,如湖南中医药大学的熊继柏、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梅国强等。
经方学术交流方式多样
目前国内经方学术交流很多,其中经方学术会议知名度较高的有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经方论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山西中医学院举办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再教育项目“三部六病论坛暨诊疗技术推广培训班”等。
经方网络学术交流目前也同样活跃,网络具有沟通方便快捷的特点,因此网络论坛上的学术交流、讨论、争鸣都十分活跃。目前中医药类论坛中偏于经方学术的有:复兴中医网,注册会员近8万余人;伤寒论坛,注册会员近7万人;黄煌经方沙龙论坛近2万余人,三者合计有近17万余人,可谓实力庞大。其中以复兴中医网在经方学术交流方面,参与人数最多,交流氛围最为活跃。
来源:中医世家必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