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世界上的一切对于他而言都是陌生的,唯一熟悉的便是他自己本身,所有的东西似乎都因自己的存在才变得有意义,于是周围的一切便理所当然的应该服务于自己,现实世界也被体验为和自己融合的状态。但客观来说,孩子显然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强大,在成长的过程中随时都会碰到各式各样的挫折和困难,这时孩子便会期待自己无比强大的部分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通常由父母扮演),比如当孩子饿了需要吃奶时,如果母亲有其他事情没能及时哺育,孩子并不会去理解母亲有其他的事情需要处理,而会为母亲没有及时的喂奶而感到愤怒,因为在孩子的视角看来,母亲是自己的一部分,而自己的一部分没有及时的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却反而在处理其他的事情,这当然是无法接受的。将外界强有力的客体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认为对方理所当然的应该为自己解决问题,便是孩子最原始的对理想化客体形象的需要。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心中理想化父母形象终将破灭,但如果父母能够较为缓和的让孩子将对父母的理想化移情与现实相结合,那么孩子便会逐渐将心中理想化父母的形象转变内化成自己理想自我的模样,从而在现实层面很好的去树立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反之,如果父母因为自身的需要,在一开始就没有去扮演这个理想化的形象满足孩子对自己理想化的移情,孩子便会将理想化的情感投注转移到其他的客体上,比如当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打了,孩子心中最希望的当然是告诉父母后,父母能打对方一顿,但是父母却并不能这么做,那么让孩子的理想化和现实融合的一个折中的办法便是带着孩子去找学校老师理论,既部分的满足了孩子理想化的移情,也符合了现实的限制,孩子便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但如果是直接告诉孩子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那么对孩子而言便意味着理想化客体的消失,孩子便会希望从其他强大的客体处去获得力量,出现加入不良少年的队伍或是过分迷恋奥特曼等类似的表现。当然,如果在孩子的早年父母较好的扮演了孩子心中的理想化形象,对孩子理想化情感投注的突然的撤出发生在孩子成长较晚的时间段,那么孩子或许并不会将自己的情感投注转向其他客体,但依然会停留固着在理想化移情的阶段,在现实层面表现出对权威、长辈、优秀者对自己评价的过度在意,得到正向评价时非常舒适,能够很好的激发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负性评价或不被理解时,则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感到无意义和空虚。
必佑心香,与你同行,欢迎投稿及勾搭!
【PS】另因创作需要,部分图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方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爱情是人际间最吸引最强烈的情感体验,包括了依恋、关怀、亲密几个特有的情感成分。 据数据统计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产生激情之爱,激情之爱混合着性吸引、浪漫无法控制的瞬间爆发的感觉,激情之爱是情侣身体和情感上的互相吸引,有一见钟情的感觉,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