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瑞斯·萨卡的手札》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在一座城堡里有一位美若天仙的公主,而城堡国王军队里的一名士兵不知天高地厚的爱上了这位美丽的公主,有一天,他找了一个机会向公主表白,公主被他诚恳动听的表白打动了,但决定考验考验他,于是公主提出了条件,士兵如果能在公主的阳台下守候一百个昼夜,那么公主就会嫁给他。于是士兵开始了自己的守候之旅,即便自己已经面色惨白,还是依然坚持,但在第99天时,士兵却步履蹒跚的走开了。大部分看过这个故事的人,都认为士兵用99天证明了自己对公主的爱,而用最后一天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在现实世界的恋爱关系中,这样的桥段似乎也时尝会发生在一部分人的身上,比如总是喜欢让对象猜,希望对方能够猜透自己的心思,或者总是对自己的对象疑神疑鬼,又或者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一言不合就分手等等,其实都与故事中公主的考验相类似。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情感也并非是女生的专属,男生也会有,只不过很多男生迫于某种外界的压力,并不习惯把自己的这一部分表达出来。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喜欢在亲密关系当中考验对方,喜欢作呢?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温尼克特的观点,每个人刚出生时,都具备一种全能感,认为自己创造了自己的世界,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与自己关系最为密切的母亲或喂养者,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是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才能够逐渐意识到母亲是作为现实世界中的非我客体而存在的,当婴儿逐渐意识到了世界并不是围绕自己在转时,便会展现自己的愤怒和攻击性,母亲此时能否很好的抱持、包容,并在攻击中幸存下来,决定了孩子在长大之后自己的真我部分是否能够很好的和现实世界相融合。如果母亲没有在孩子的攻击中幸存下来,比如总是在孩子愤怒或展现攻击性时,用责备或撤走自己的关注的方式去对待,那么孩子便会通过将现实中的母亲和自己想象中的理想客体区分开来的方式,使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客体得以保存,同时形成一个用他人的价值观去处理现实问题的假我,因为孩子明白如果自己继续展现愤怒和攻击,那么或许连不太理想的客体都会消失(没有客体无疑是更沉重的打击)。这样的孩子或许在某些方面会异常的乖巧懂事,符合大人的要求和标准,但他们自身的真我则停滞在这个原始的阶段,期待着想象中那个能够包容自己的愤怒与攻击性的理想客体的出现,并陪同他们完成自己真我曾经未完成的发展过程。在亲密关系当中,我们的真我比在其他普通人际关系中更容易展现出来,所以在爱情中作的那个时刻,或许就是我们退行到真我发展停滞的时刻,我们希望着对方能够包容我们的愤怒和攻击性,并能够在怒愤和攻击中幸存下来,陪伴我们完成曾经未完成的那段心路成长历程,从而使自己的真我能够与现实相融合。但我们也都知道,如果在爱情里老是作,那么最后往往都会以分手收场,因为毕竟对方也有着自己在爱情中等待着被满足的部分。
再回到开头的故事,公主后来在再次见到了士兵,并说出了自己的疑惑:“为什么只剩最后一天时你离开了?”士兵的答案其实并不是因为尊严,99天的等待证明了自己的爱,而最后一天是留给公主的台阶,如果公主真的爱他,那么最后一天无伤大雅,如果公主仅仅是因为被感动或者履行承诺,那么他希望公主去寻找自己最爱的人,真正的爱使士兵不愿让公主有任何的为难。士兵的答案像极了我们所描述的观点,他作为公主的理想客体在公主的怒愤和攻击性下幸存了下来,公主也明白了爱并不不会因为自己的愤怒和攻击而消失,于是两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虽然在现实世界中,要完成这样的蜕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故事。
必佑心香,与你同行,欢迎投稿及勾搭!
【PS】另因创作需要,部分图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方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无论是实际年龄上女大男小的真实姐弟恋,还是心理年龄上女大男小的姐弟恋,遇到的问题都是:当有一天弟弟长大了的时候,就要出去寻找真正意义上的“弟妹”了,这个时候情感上的问题和危机也就开始出现了。 1、为什么选择姐弟恋? 任何人际交往中,双方建立关系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