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大便溏泻,或溏薄,甚至清稀如水,日解数次,经后缓解,呈周期性反复发作者,称为经行泄泻,亦称“经行而泻”。经行泄泻如不及时治疗,往往迁延难愈,重者对身体健康和生育带来不良影响。本病主要责之于脾,并与肝、肾关系密切。多由脾肾虚损,水谷精微不化,水湿停留,经行之际,血注胞宫,脾肾益虚,湿浊不化,下走大肠,而致泄泻,或脾虚肝郁,木横侮土,致脾失健运,而致泄泻。《新锲汪石山医案》说:“经行而泻……此脾虚也。脾统血属湿,经水将行,脾气血先流注血海,此牌气既亏,则不能运行其湿。”又《医宗金鉴》说:“经行泄泻,乃脾虚也。若鸭溏、冷痛,是寒湿也。”本病以虚证居多,受病脏腑主要在脾,所以主要治则为健脾利湿止泻。
(一)问诊要点
本病特点为泄泻有规律地反复发生于经前、经期或经后,月经过后,腹泄自行缓解。临床要询问有无饮食不洁或外感病史,以与内科杂病腹泻相鉴别。某些慢性腹泻患者,遇经行病则加重者,虽不属此病范畴,亦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本病以泄泻为主症,辨证要点应通过问诊了解大便的性状,腹泻出现的时间及伴随的全身症状辨别脾虚、肾虚。若大便溏簿或完谷不化,脘腹胀满,多为脾虚气弱之候,若大便清稀如水,五更泄泻,腰膝冷痛,多为肾阳亏虚;若泻前腹痛,泻后痛止,肠鸣,胸胁胀满,多为肝郁犯脾。
(二)分型问诊
1.脾气虚弱
问诊:经前或经时大便溏泄,或完谷不化。伴脘腹胀满,面浮肢肿,神疲乏力,口淡无味,经血量多、色淡、质清稀,头沉目眩。
治法:益气健脾,利湿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2.肾阳亏虚
问诊:经行或经后大便溏稀或清稀如水,多在黎明前而泻,伴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头晕耳鸣,小便清长,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
治法:温肾扶阳,固肠止泻.方用四神丸加人参、白术。
3.肝郁犯脾
问诊:经前即见肠鸣泄泻,经行更甚,痛则欲泻,泻后痛缓,反复发作,大便溏薄或呈水祥。伴胸胁痞闷,嗳气不舒,经行小腹胀痛,经前乳胀,心烦易怒。
治法:疏肝和脾,扶土抑木。方用痛泻要方。
中医问诊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