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疖是指发生于耳道的疖肿,又称“耳道疖”“耳疔”。耳疮是耳道弥漫性红肿。其临床表现均有耳迶疼痛,耳疖有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耳疮则为耳道弥漫性红肿。其发病多因耳道损伤,风热邪毒外侵,或污水入耳所染毒引起。如《诸病源候论》所说:“耳疮候……风热乘之,随脉入耳,与血气相搏,故耳生疮。”或因肝胆湿热循经上乘,熏灼耳道,壅遏经脉,滞于肌肤,使耳道生疖、生疮。本病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为主要治则。
西医的外耳道疖,外耳道炎相当于本病。
(一)问诊要点
本病问诊,有耳道疼痛,结合局部检查见到耳道有局限性红肿,或有脓头,或整个耳道呈弥漫型红肿即可做出诊断。
本证以耳道疼痛、红肿为特征,如疼痛较轻,局部表现亦轻,伴恶风发热、头痛者,为风热邪毒外侵;局部疼痛剧烈,局部肿胀重,有黄粘渗液,或有脓汁流出,伴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者,属肝胆湿热上熏。
(二)分型问诊
1.风热邪毒外侵
问诊:耳道灼热疼痛,在张口、咀嚼或牵拉耳壳时疼痛加剧,可见耳道局限性红肿、隆起,或耳道弥漫性红肿。伴怒风发热,头痛。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用五味消毒饮合银翘散加减;并用金黄膏外涂。
2.肝胆温热上熏
问诊:耳道疼痛剧烈,甚至痛连腮脑,或有耳前、耳后淋巴结肿大、疼痛。耳疖者可见局部突出红肿,上有脓头,周围皮肤红赤,或有脓液渗出;耳疮者,耳道弥漫红肿焮红,有黄粘渗液。
治法:清泄肝胆,利罹消肿。方用银花解毒汤,或龙胆泻肝汤;外用金黄膏。
中医问诊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