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脏腑分属导源于《内经》,有四段经文可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素问·三部九候论》:“帝日:何谓三部?岐伯日: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中部天,手太阴也;……”《素问·五脏别论》:“帝日: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日: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人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经脉别论》:“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后世医家对《脉要精微论》引文,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认为本节为寸口脉寸关尺三部诊法。如马莳说:“此言脏腑之脉,见之于各部者如此。尺内者,左右尺部也,……附而上之,乃关脉也,……附而上之,即寸部也……”另一认为本节是尺肤诊法,本文所说的“尺”,是指尺肤而言,如王冰注云:“尺内,谓尺泽之内也……”丹渡元简说:“……此即诊尺肤之部位。”《素问·平人气象论》:“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明是尺即谓臂内一尺之部分,而决非寸关尺之尺也。”关于《三部九候论》后世认为是古代脉诊之遍诊法,藉切十二经之动脉,以诊五脏六腑之气;其中“中部天,手太阴也”。即寸口脉。故有人以此篇为《内经》中脉分脏腑之先导。
我们认为《内经》中有尺寸之记载,确未有寸关尺三部脉的记载。上述四段引文,《脉要精微论》中提示尺内这一部位,可分三段配候脏腑。《二部九候论》中之三部,非指寸口脉寸关尺三部,但提示十二经之动脉处,可诊候五脏六腑之气;尤其是中部天,手太阴脉动以候肺气。“五脏别论”中更提示五脏六腑之气,正常与否,皆可于气口部位测知。而“经脉别论”从生理方面论述了肺朝百脉,气口部位之脉动,可诊脏腑之气,以决死生。因此,《内经》所载,不无承前启后之渊源。
寸口脉脏腑分属确立于《难经》,有三段经文以据。《一难》:“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二难》:“……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十八难》:“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寸口脉分候脏腑推广于《脉经》。《脉经·卷一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顺逆》一节之首,即引《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后世广为流传,直至今日,仍为临床所习用。
中医切诊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