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虚证
【概念】指元(真)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嫩苔白,脉虚无力等。
【辨证要点】少气、乏力、动则加剧,脉虚无力。
2.气陷证
【概念】指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不升而反下陷、内脏位置不能维固而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临床又称中气下陷证或脾虚气陷证。
【临床表现】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气陷证,以内脏下垂为主要特征。人体内脏固定于一定位置,是与正气的旺盛 、升举有力分不开的。若正气不足,升举无力,往往导致内脏下垂。本证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故兼见头晕目花,少气倦怠,舌淡苔白,脉弱等症状。若中气亏虚,脾运失健,清阳不升,气陷于下,则久泄久痢。胃腑下垂,常感腹部坠胀,肝肾下垂,腹部亦有重坠感,但与胃下垂的部位有所不同,胃下垂多见脐腹中部,肝下垂多见右侧胁下,肾下垂多见少腹两侧。脱肛多见久泄久痢,是中气下陷之象,但也有因小儿正气未充,或大便干燥,排便时用力过度而致者。子宫脱垂为气虚下陷常见之症,若因产后过早过重的劳累而致子宫脱垂并不兼有全身气虚症状者,同样可作气虚下陷的诊断。
【辨证要点】气虚证伴有内脏下垂。
3.气脱证
【概念】气脱证指元气亏虚已极、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卒然昏倒,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不止,口开目闭,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舌淡,脉浮大无根或脉微欲绝。
气脱一般是气虚或气不固的进一步发展,若由大失血所致者,称为”气随血脱”。气脱与亡阳常同时出现,除肢厥身凉为亡阳的主要特征,气息微弱欲绝为气脱的主要特征外,其余证候均基本相同,故临床又常称为阳气虚脱。
4.气滞证
【概念】气滞证是指某一脏腑或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胸胁脘腹等部位闷胀、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或部位移动,常随嗳气、矢气而减轻、多因情志变化而加重或减轻,脉弦,舌象正常。
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如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外伤闪挫等,均可引起气机阻滞。此外,痰饮、瘀血、宿食、蛔虫、砂石等病理物质的阻塞,也可使气的运行发生障碍而致气滞。阳气虚弱,阴寒凝滞,亦可使脏腑经络之气机不畅,而成气滞。气滞多见于疾病的早期阶段,故有”初病在气”的说法。
由于气滞的病因不同、部位各异,故其证候的表现有各自特点,临床常见的有肝气郁滞证、胃肠气滞证,肝胃气滞证等。
气滞常可导致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或与血瘀兼并为病而为气血瘀滞证。气机郁滞日久,可以化热、化火。气滞可影响水津的输布而生痰、生湿、水停,而成痰气互结、气滞湿阻、气滞水停等证。
【辨证要点】局部闷胀疼痛。
【类证鉴别】气滞证与食滞证
5.气逆证
【概念】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变为多见。
【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6.气闭证
【概念】气闭证是指因风、痰、火、瘀之邪气壅盛导致气机逆乱、阴阳乖戾、气机闭塞不通所致的病证。此证或因外感邪气、或因内伤七情过极,发病暴急可见于中风、昏迷、惊风等各种危急病证。
【临床表现】突然昏倒,神志不清,气粗痰鸣,牙关紧闭、二便不通等,双手握固,脉滑数、或弦数有力、或伏而难见。
【辨证要点】神明失用,九窍不通。
【类证鉴别】气闭证与气脱证
中医辩证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