癃闭是以排尿困难,少腹胀痛,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癃”是指小便不利,点滴而下,病情较缓;“闭”是指小便不通,欲溲不下,病情较急。癃、闭虽然有区别,但都指排尿困难,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故合称癃闭。
西医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和排尿困难均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
癃闭的病位在膀胱,但与三焦、肺、脾、肾、肝等脏腑关系密切。最常见的是湿热蕴结,由于中焦湿热不解,下注膀胱或肾热移于膀胱导致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通。若肺热壅盛,肺气不能清肃下降,津液输布失常,水道通调不利,不能下输膀胱,热邪闭阻而成癃闭;若脾虚气弱,中气下陷,则清阳不升,浊阴下降,小便亦可不利;或因肾气受损,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膀胱气化无权,溺而不出;肾阴不足,无阴则阳无以化,津液耗损,便生癃闭;肝主疏泄,其经脉绕阴器抵小腹,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三焦气化不利,水道受阻,而成癃闭。此外,各种原因跌仆、外伤等,使膀胱气机受损,亦可致癃闭。一般说来,湿热蕴结,肺热气壅,肝郁气滞,尿路阻塞多为实证,而脾气不升,肾元亏虚多为虚证。
【辨证论治】
实证
主症:发病急,小便点滴而下,若湿热下注,小便短赤灼热或闭塞不通,口渴不欲饮小腹胀痛,苔黄腻,脉弦涩。若肺热壅盛,兼见呼吸短促,咽干咳嗽,苔黄,脉数;若肝失疏泄,兼见多烦善怒,胁腹胀满,舌红苔黄,脉弦;因气滞血瘀则兼见小腹满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分析:三焦水液运行及气化失常,膀胱气机受阻则小便点滴而下。湿热下注故小便短赤灼热。湿热阻滞气机则小便闭塞不通,小腹胀痛,气机受阻津液不布。故渴不欲饮。舌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象。肺热气壅,宣降不利则呼吸短促,肺热灼津故咽干咳嗽。舌苔黄,脉数为热邪内郁之象。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逆上犯则胁腹胀满。多烦善怒,脉弦为肝旺之征,舌红苔薄黄为肝郁化火之象。气滞血瘀,阻塞不通则小腹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是瘀阻气滞之象。
治则:清热利湿,通利三焦。
处方:取膀胱俞募穴、脾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穴取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
方义:中极为膀胱募穴,配膀胱之背俞穴,俞募相配,疏通膀胱,促进气化;三阴交通调足三阴经气血,消除淤滞;阴陵泉清热利湿,气化疏利,癃闭可愈。
随证选穴:肺热壅盛加尺泽、曲池;肝郁气滞加太冲、阳陵泉;外伤血瘀阻络加血海、次髎。
虚证
主症:发病缓,小便不通,排出无力,精神疲倦,舌质淡,脉沉细而弱。若脾虚中气不足,兼见气短纳差,小腹坠胀;若肾阳虚弱,命门火衰,兼见面色白,神气怯弱,腰膝酸冷,畏寒乏力。
分析:脾肾阳虚,气化无力故小便不通或排出无力,清阳不升,脑髓空虚则精神疲倦。舌淡、脉沉细而弱是元气虚弱之象。脾虚升提无力故气短纳差,小腹坠胀。肾虚元气不足,命门火衰则面色白,神气怯弱,腰膝酸冷。畏寒乏力。舌淡,脉沉细为肾阳虚,气化不及洲都所致。
治则:温补脾肾, 益气启闭。
处方:取背俞及任脉腧穴为主。针用补法,可灸。穴取肾俞、脾俞、三焦俞、关元。
方义:命门火衰,中气不足,治以温补脾肾为主;肾俞、脾俞以振奋脾肾气机;脾肾不足导致三焦决渎无力,取三焦俞以通调三焦气机;关元乃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温补下元,鼓舞膀胱气化,以达启闭通便功效。
随证选穴:肾阳不足加复溜,中气不足加足三里。
【其他疗法】
耳针:膀胱、肾、尿道、三焦、枕。针用平补平泻。每次取1~2穴,留针40~60分钟,每10~15分钟捻针1次。
电针:针双侧维道,针尖透向曲骨,刺2~3寸,采用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般通电15~30分钟。
穴位敷药:神阙。大葱剥去老皮切碎捣烂敷。或大蒜2枚,蝼蛄2个捣烂,用2层纱布包裹后贴敷,并可加热敷。
【按语】
针灸治疗尿潴留,对神经性、功能性效果良好,器质性者效果尚不理想,必须针对病因治疗。除针灸治疗外,还可配合局部热敷或艾条灸,有助提高疗效。针灸治疗尿潴留,往往是膀胱充盈数小时不能排出小便,且在未插导尿管的情况下施针,故针后1小时左右尚不排尿时,应临时插管导尿,等下次膀胱充盈时再行针灸。不愈则反复施行,直至痊愈。
针灸临床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研究参考,如需针灸,请到正规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