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是如何扭曲认知的?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欲望是如何扭曲认知的?

虽然眼睛忠实接收了光线,但是我们到底看见了什么东西,这事只有大脑说了算。© Xuanyu Han/Getty Images

利维坦按:

想一想1992年那场著名的洛杉矶骚乱,如果不是长期以来种族歧视造成的各种恶意和误解,白人警方对于黑人罗德尼·金“使用过当武力”,或许也不会演变成一场遍及全城的黑人和拉丁裔的暴乱(整起事件造成各方约1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并有约53人死于暴动中,数千人受轻重伤,11000人被捕)。

欲望是如何扭曲认知的?

暴乱中被捕的闹事者。© Rolling Stone

除去媒体具有诱导性的报导之外,双方究竟对于事实是如何认定的呢?这种各执一词的情况在人类生活中丝毫也不陌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眼中自我认定的事实或许要比我们认为得更加扑朔迷离。

欲望是如何扭曲认知的?欲望是如何扭曲认知的?

© youtube

无论谁回忆起1951年11月达特茅斯队对阵普林斯顿队的橄榄球赛,都会同意这场球赛惨烈异常:一位普林斯顿队球员因鼻梁骨折退场,一位达特茅斯队球员因腿骨骨折退场。

比赛结束后,两支球队都指责对方球员率先使用暴力,至于“到底是谁先挑起事端”两队争论不休。这个现象让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哈德利·坎切尔(Hadley Cantril)、达特茅斯大学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哈斯托弗(Albert Hastorf)很感兴趣,他们一起合作研究试图搞清楚:对于赛场上发生的客观事实,为什么两支球队的认知有着巨大区别?

哈斯托弗和坎切尔决定进行一项非常简单的测试,他们要求两所大学的学生观看这场比赛的高光时刻录像,还要求这些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扮演裁判。这次实验的结果并不出奇,即使不在赛场上,这两所大学的普通学生同样对于谁犯规的问题产生了巨大分歧。

两位心理学家总结道:“就好像两支球队的球迷看到的是不同的比赛。”他们在1954年发表了一篇至今都极富影响力的论文,文中记录道:“很明显,这不是一场球赛,而是多场球赛的集合体,而且每一个被人口口相传的版本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正如其他版本对于其他人一样确凿可信。”普林斯顿队的球迷希望自己的球队是正义且无辜的,达特茅斯队的球迷也是如此。

(psycnet.apa.org/record/1954-07342-001)

只看得到符合自己预期的事物,这种机制被称为动机性感知(Motivated Perception)。还有一种很相似的概念,动机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指的是人们总是倾向于得出更接近于预期的结论。

尽管普林斯顿、达特茅斯两所大学合作的该项研究很著名,但仍然遗留下一系列疑点,毕竟当时的研究人员并不知道双方球队的球迷是真的“看到了”不同版本的比赛,还是单纯声称自己看到了。换句话说,当年那些球迷也有可能撒了谎。

正是这个核心问题吸引着今天新生代的心理学家们,让学者们不断碰撞出各自的联想。

作为共同作者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研究员梁源昌(Yuan Chang Leong,译注:音译)最近在《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r)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神经学实验论文。实验证明:人们的确能够“看到”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梁说:“在不同人的眼中,居然真的看到了不一样的事物,研究这一点可以让人更好地了解其他人的想法,更好地与他人产生共鸣。”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19-0637-z)

这样的研究同样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并且令人心怀谦卑地意识到,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并不总是反映了世界原本的真相。想要理解我们的大脑到底是如何感知这个世界的,你最先应该知道的是:大脑总是在进行猜测

你的大脑是如何感知这个世界的

两个人看着同一幅照片却看到了不同的事物,如今我们已经知道此事的确可能发生了。还记得那条裙子吧,2015年这张病毒传播的照片引发了惊人的争论,一些人看到了一条蓝黑相间的裙子,另一些人看到了一条白金相间的裙子。这一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呢?

欲望是如何扭曲认知的?

© Wikipedia

这张照片将一定量的光线射入我们的眼中,而这些光线所包含的信息可以用两种方式进行解读。我们的大脑将自动选择其中一种解释,摒弃掉另一种解释,并且相当执着于选择的结果。

这就是我们大脑在运转时的真相:就算眼睛忠实地接收光线,耳朵接收声音,鼻子接收气味,然而我们处理这些信息得出的最终结论并不一定与真实的世界保持一致。

纽约大学的神经学家杰伊·范·巴维尔(Jay Van Bavel)解释说:“我们眼睛所在的位置与大脑中处理图像的部分距离其实很远,因此那些图像信息必须经过神经元一路抵达大脑后方区域(也就是视觉皮层所在位置),当这些信息不断涌入大脑后方,我们才得以慢慢地把视觉信息拼凑起来。

然而就在我们重组这些视觉信息的时候,其结果会被大量因素干扰,比如,我们的关注点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理解都会影响视觉信息的解读。不同的人对于那条裙子的颜色产生不同的理解很可能来自一个认知差异:你是认为裙子处于阴影之中?还是光照之中?

欲望是如何扭曲认知的?

© XKCD

再比如,下方是一幅经典埃宾豪斯幻象图案(Ebbinghaus Illusion),橘黄色的圆形面积一样,但是看起来左边的似乎更小一些。对此,学界仍然在争论其具体成因,但总体来说:造成认知误差的根源是该图案中的额外信息,也就是环绕在橙色圆形周围或大或小的浅蓝色圆形,是它们让大脑做出了错误的猜测和判断。

www.illusionsindex.org/ir/ebbinghaus-illusion)

欲望是如何扭曲认知的?

© The Illusions Index

除此以外,人们的预期和刻板印象也会左右自己对于事物的感知:很多人认为黑人体型更大,更具威慑力,这种刻板印象已经超过了实际情况。就连警察也会把掏钱包的动作解读为掏枪,并酿成惨剧。

(soar.wichita.edu/handle/10057/15052)

动机(译注:此处动机指的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也是一个影响因素,特别是当某事物传递的信息本身有歧义,我们就倾向于看到自己预期的事物,就像那条裙子。

心理学的研究者们很早就发现,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奖励也能改变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结果。比如下方这张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图片,你看到的是什么?

欲望是如何扭曲认知的?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这张图既可以看成一个驴头,也可以看成一只海豹。2006年,心理学家艾米丽·巴尔塞蒂斯(Emily Balcetis)、大卫·唐宁(David Dunning)通过一系列实验展示了他们可以激励实验参与者看到其中任意一种结果。

在其中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们进行一项游戏,不停地寻找屏幕中出现的动物图像。如果他们找到了农场中的动物,可以获得加分,但如果找到了海洋生物就会被减分。游戏结束后,高分玩家可以获得一颗糖的奖励,低分玩家将被惩罚吃罐装豆子。(不得不说这个惩罚有点儿奇怪。)

www.ncbi.nlm.nih.gov/pubmed/17014288)

在实验中,参与者们看到的最后一张图片就是上图,如果看到驴子意味着他们能得到高分,参与者们就表示自己看到了驴子。反过来,如果研究人员告诉参与者们找到海洋生物可以获得高分,那么他们就会把这张图看作是海豹。

这个实验看起来当然很酷,然而无论是本次实验,还是改变测试条件的类似实验,都并没有回答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参与者真的看到了那些图像吗?还是出于目的性谎称自己看到了那些图像呢?

大脑扫描显示我们真的有可能看到不同的事物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梁的团队设计了一项与巴尔塞蒂斯、唐宁实验相似的测试,但这一次他们对实验参与者的大脑使用了磁共振扫描仪,借此更好地了解人们在解读这些模棱两可的图片时,大脑内到底发生了什么。

研究人员一共对大约60名实验参与者进行测试,对其中30人使用了磁共振扫描仪。(本次实验的样本数量的确很少,因为在研究中使用核磁共振扫描需要耗费大量经费。)

与巴尔塞蒂斯、唐宁实验相似,这一次研究人员同样设计了一项游戏,实验参与者将不断看到混合在一起的图像。比如下面的两张图片,每一张图片都是由面部照片、环境照片叠加而成,而且两张照片均以50%的不透明度相互叠加。

欲望是如何扭曲认知的?

© Yuan Chang Leong

欲望是如何扭曲认知的?

© Yuan Chang Leong

实验者还准备了大量类似图片,有些是面部照片更明显的,也有一些是环境照片更明显的。研究人员对实验参与者提出的要求,只是让他们凭第一反应说出自己看到的图片到底是更像一个场景,还是更像一张面孔?如果他们能正确判断图片中人像与环境照片哪个更明显,就能直接赢得一些奖金。

听起来很简单?

实则不然,因为梁让游戏变得更复杂了一些,他解释说:“在这个简单的规则之上,我们还希望诱导实验参与者自发地产生偏向,让他们自己期待能看到其中一种照片。

于是,在每一次熟悉规则的试玩之后,研究人员会告诉实验参与者,除了提高判断正确率以外还有一种方式获得奖金:只要他们不断点击下一张图片,并且刷出了更多场景更明显的图片即可。或者,研究人员还会换一种方式告诉参与者:如果他们在点击下一张图片时不幸刷出了那些面部照片更明显的图片,就会从已经获得奖金中扣除一部分。

然而,尽管增加了这样一项规则,在游戏中参与者仍然可以通过100%的判断正确率来获取最高额的奖金。

在游戏中,参与者们为了降低游戏难度,纷纷倾向于渴望刷出更多张图片,尽管他们自己也很清楚这种游戏策略无法带来最高的回报。

想要看到面部照片或场景照片的渴望是难以抑制的,即使这种玩法直接伤害了游戏参与者的利益,游戏参与者也的确更容易看到研究人员诱导他们看到的内容。梁说:“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我们得出的数据并不存在反应偏差(Response Bias),因为参与者们好像是在通过游戏中的答题偏向伤害自己的利益。”(译注:反应偏差是一个调查与测试中用到的通用术语,指的是参与者出现某种故意做出错误回答、无效回答的倾向。反应偏差可以由多种因素造成,比如参与者希望扮演一个好的实验对象,或提供符合社会期望的答案。)

(soar.wichita.edu/handle/10057/15052)

好了,进行到这一步,本次实验基本上还是复制了经典论文中的经典实验,不过仍然没有解决核心问题。

为了得到新的发现,研究人员对一半数量的游戏参与者进行了磁共振扫描。当我们看到面部照片、场景照片这两种图像时,大脑通过核磁共振表现出的活动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忠实记录了每一位游戏参与者在看到每一张图片时的大脑活动反应,无论他们自认为看到的是面部照片还是场景照片。

实际上,当实验参与者看到那些含混不清的图片时,研究人员非常清楚他们的大脑到底是将图片理解为场景还是人脸。

最终,本次实验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如果实验参与者被诱导看到人脸,他们大脑中的面部识别区域的确会变得更活跃,反之亦然。尽管这一证据并非完美,但仍然可以证明参与者的主观判断可以被自身动机影响、改变。之所以说它不是完美证据,是因为仍然无法证明这些大脑活动反映了真实的主观感受。

梁认为:“如今我们还没有任何进入主观世界的有效手段,本次实验与论文之所以更近了一步,是因为我们通过神经活动观察了大脑在处理图像时的反应。在我看来,应该说这次实验获得了一些新的证据,证明实验参与者们至少在大脑中以不同的方式在处理相同的图片。”

梁总结说,本次实验可以证明两点,首先,我们的确会出现感知偏差;不仅如此,我们对结果的预期同样可以被影响产生偏差。

这两种偏差“虽然不是永远同时出现,但大多数情况如此,”梁补充说,“少数参与者表现出了预期偏差,但他们的感知并没有偏差;反之,也有少数参与者感知出现了偏差,但预期没有被影响。”

对此,我们还能做什么

2006年,纽约大学心理学家巴尔塞蒂斯与唐宁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论文,并一举领先了其他动机性感知领域的研究,当时巴尔塞蒂斯表示,尽管人们有多种感官,但总是最信任视觉(可惜的是,她并没有参与这项最新研究。)

当时她还提出:“人们总是保持一种天真的现实主义,好像我们眼中所见就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样子。”的确,这种天真的现实主义是我们每个人的盲区,其本质是一种盲信,认为我们的感知可以如实反映客观世界。正因如此,当我们盯着那条裙子的照片(还有其他类似图像),我们会变得很固执而且难以相信:别人怎么可能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景象呢?

恰恰是这种念头,可以引爆剧烈的冲突。

欲望是如何扭曲认知的?

洛杉矶暴乱中,在4名被指控殴打罗德尼·金的警察被无罪释放后,洛杉矶警察在洛杉矶市政厅对抗一名抗议者。© UCLA Newsroom

当梁在《自然·人类行为》发表自己的论文时,伦敦大学学院的认知精神学家塔里·沙勒特(Tali Sharot)还在该期刊中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并进一步指出:“正因为完全同样的事件被两个人理解,并得出两个矛盾的意见,其中任何一方都会更加固执地坚守自己的意见。”

这就会引发体育界常见的球迷冲突,也会让那些反对党在观察世界的时候看到各种各样的威胁。范·巴维尔也表示:“每一种错觉——你可以把种族主义视为一种社会群体错觉——都有着各不相同的滋生过程。”的确如此,各种各样的动机、期望以及偏见都会让我们在感知世界时得出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结论。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大脑有毛病”,也不是指我们再也无法相信眼见为实。巴尔塞蒂斯曾经表示,“在大多数情况下,大脑还是很聪明的。”我们的大脑的确称得上可靠,因为它不仅有预见性,而且每时每刻都尝试高效处理问题。

面对偏见,真正的困难在于偏见总是悄无声息地就占领了我们的心智。我们并不能时刻觉察到自己的动机和期望是什么,不仅如此,就算这些偏见不符合我们自身的利益,我们还是有可能被它们深深迷住——正如梁的团队在实验中展示的那样。

但是他希望人们能意识到偏见的存在,哪怕只是仅仅察觉到这一点,它会引发人们花更多的精力反思自己也许是错的。梁认为:“当你意识到自己有某些偏见,你就已经获得了某种心境、某种可能性,接着就可以自觉地做点什么去应对偏见——也许你的应对措施未必有效,这一点谁也无法保证,但你已经有可能做出改变了。”

巴尔塞蒂斯也在进行一项新的研究,她告诉我,自己正在尝试影响人们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比如,在一项正在进行的研究中,她给实验参与者们展示了一段视频,其内容是警官与市民之间的一场争吵,在实验中,她和团队告诉参与者们:“请保证你对警官和市民投入了同样的关注她很好奇,在得到这样的指示之后,参与者对双方的关注程度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会让他们做出怎样的判断?他们到底会认为哪一方该为冲突负责?

值得注意的是,就连梁本人也坦言,当他自己进行实验中的游戏时也会出现各种偏差。他说:“想想看,我完全知道这项实验是怎样设计的,但是我还是在自己的数据中发现了偏差现象。平心而论,至少我个人认为我的那些认知偏差是我做出的某种猜测。总之,这次实验让我感到很谦卑,它提醒我自己不可能永远是对的。也许我眼中的世界是这样的,但这绝不是理解世界的唯一视角。

文/Brian Resnick

译/美堂蛮

校对/何里活

原文/www.vox.com/science-and-health/2019/8/8/20706126/motivated-perception-psychology

声明:本内容仅做分享与研究用途,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若有错漏或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处理。
情绪稳定更多

相遇,一切都是天意!

2020-1-11 17:31:58

情绪稳定更多禅茶一味

人,越安静,越有力量

2020-2-7 13:04:5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