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临床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常并发肝、肾、心、肺等脏器的衰竭及影响胎盘功能。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子肿”、“子晕”、“子痫”的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泛于肌表;或素多抑郁,气机不畅,加之孕后胎体渐长,有碍气机升降,气滞湿停,溢于肌肤发为水肿,此即为子肿。脏气本虚,孕后母体阴血下聚冲任养胎,阴分必亏,阴不潜阳,肝阳偏亢,上扰清窍;或妊娠中期后,胎体渐大,影响气机升降,气郁犯脾,脾虚湿聚,化为痰浊,肝阳挟痰浊上扰清窍则出现头目眩晕、头痛、视物昏花,此即为子晕。若阴血虚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或夹痰火上扰,蒙蔽清窍,而有动风、抽搐发为子痫。本病以脏腑虚损、阴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
辨证论治
1.脾虚
[证候]妊娠中晚期,面目及下肢浮肿,甚或遍及全身,肤色淡黄或白,皮薄而光亮,按之陷不起;伴倦怠无力,或胸闷气短,懒于语言,口淡无味,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胖有齿痕,苔薄白或薄腻,脉缓滑。
[治法方药]健脾除湿,行水消肿。白术散加减。若肿势明显,加猪苓、泽泻、防己;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者加党参、黄芪。
2.肾虚
[证候]妊娠中晚期,面浮肢肿,下肢尤甚,甚或外阴、小腹均肿,皮薄而光亮,按之凹陷,即时难起;伴面色晦暗,下肢逆冷,腰酸无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法方药]补肾温阳,化气行水。真武汤加减。心悸气短者,加葶苈子、远志;腰痛甚者加桑寄生、续断;便溏加白扁豆、莲子。
3.气滞
[证候]妊娠中晚期,先由脚肿,渐及于腿,皮色不变,随按随起;行走艰难,头晕胀痛,胸闷胁胀,或脘腹胀满,纳少,尿少;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方药]理气行滞,除湿消肿。天仙藤散加减。若肿势较重、腹胀纳呆,加茯苓、白术、大腹皮;肺气壅塞、气逆面肿加桑白皮、桔梗;胸胁胀痛、情志不畅加柴胡、佛手。
4.阴虚肝旺
[证候]妊娠中晚期,头晕目眩,耳鸣作响;颜面潮红,心悸怔忡,夜寐多梦,易惊,胸胁胀痛;舌红或绛,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方药]滋阴养血,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加减。热象明显者,酌加知母、黄柏;视物不清者,加草决明、白蒺藜;口苦心烦者,加竹茹、黄芩;有动风之兆者加羚羊角。
5.脾虚肝旺
[证候]妊娠后期,面浮肢肿逐渐加重,头昏头重如眩晕状,胸胁胀满;伴神疲肢软,纳少便溏;舌胖有齿痕,苔腻,脉弦滑。
[治法方药]健脾利湿,平肝潜阳。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若肿甚,加猪苓、泽泻;若胸闷呕恶者,加旋覆花。
6.肝风内动
[证候]妊娠后期,头痛、眩晕,突发四肢抽搐,两目直视,牙关紧闭,甚至昏不知人;颜面潮红,心悸烦躁;舌红苔薄黄,脉细弦而数。
[治法方药]滋阴潜阳,平肝息风。羚角钩藤汤加减。喉中痰鸣加竹沥、天竺黄、石菖蒲;昏迷不醒、病情危重者加服安宫牛黄丸。
7.痰火上扰
[证候]妊娠晚期,产时或新产后,头晕头重,胸闷泛恶,猝然昏不知人,全身抽搐,气粗痰鸣,多有水肿;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方药]清热开窍,豁痰息风。牛黄清心丸。
中成药
1.济生肾气丸:每次一丸,每日两次,口服。适用于肾虚证。
2.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两次,口服。适用于阴虚肝旺证。
3.复方罗布麻片:每次两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妊娠高血压。
4.牛黄清心丸:每次9克,每日两次,口服。适用于痰火上扰证。若喉中痰鸣,可用竹沥水送下。
5.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丸:每次一丸,每日一次,溶化灌服。适用于肝风内动,痰火上扰之昏迷抽搐发作之时。
经验方
1.术芪砂仁汤
[药物组成]党参、炙黄芪各24克,焦白术15克,甘草6克,苏梗9克,冬瓜皮24克,砂仁、生姜皮各5克。
[适应证]主治脾虚妊娠水肿。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
2.地参滋阴方
[药物组成]生地黄20克,沙参12克,枸杞子12克,麦冬12克,川楝子10克,桑寄生15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石决明30克。
[适应证]治肝肾阴虚型妊娠高血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
3.止抽散
[药物组成]羚羊角粉1.5克,地龙30克,天竺黄12克,郁金12克,琥珀9克,黄连10克,胆南星12克。
[适应证]主治子痫。
[用法用量]研末口服,每日3克,每日3~4次。
4.止晕方
[药物组成]当归9克,白芍9克,天麻6克,钩藤9克,朱茯神12克,远志6克,白薇9克,桑寄生12克,羚羊粉(分冲)1~2克。
[适应证]主治先兆子痫。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剂。
适宜技术
1.敷贴法
珍珠母、槐花、吴茱萸各等量,米醋适量。将前三味药研成粉末,过筛,贮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米醋调和如膏状,分别敷于病人脐孔及双侧涌泉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10次为一疗程。用于治疗妊娠高血压。
2.针灸法
(1)体针
①取风池、内关、太阳、太冲穴,平补平泻法,用于治疗阴亏肝旺者。②取人中、涌泉穴,行重刺激,继而针刺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合谷、曲池、中脘,予中等刺激,留针20分钟。治疗子痫。③针刺内关、风池穴,中等刺激。治疗子肿。
(2)耳针
交感、皮质下、神门、心、肝、脾、肾、耳尖、耳背沟。每次取4~6穴。耳尖及耳尖及耳背沟用三棱针放血,其余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3.推拿疗法
(1)抹桥弓各50次,抹前额20次,按揉印堂、攒竹、太阳、睛明、百会各50~100次,自额角发际起由前向后推擦颞部30次,在头顶自前向后进行节律性地反复叩击,拿颈椎两侧3~5次,自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到第一胸椎按揉一分钟,自足底涌泉穴向足趾方向施以擦法,以擦热为度,按揉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各30次。治疗妊娠高血压。
(2)取人中、内关、风池、太冲、大迎、阳陵泉、百会、太阳。操作方法:掐人中醒后止;按内关3分钟;拿风池5~10次;按揉太冲两分钟。牙关紧闭,加按揉大迎两分钟;抽搐不止,加按揉阳陵泉两分钟;头痛头晕甚者,加按百会两分钟,揉太阳两分钟。
4.催嚏开窍法
取牙皂3克,细辛0.9克,麝香0.3克。制法:共研极细末备用。用法:用芦管或自制吹管盛药粉,轻吹鼻孔数次即可苏醒。醒后,如痉症仍发作,可煎服排风汤:白术3克,白鲜皮3克,麻黄1.5克,杏仁6克,川芎1.5克,云苓3克,甘草0.6克,当归6克,独活1.5克,防风6克,大枣5枚,生姜3片。此方适于妇娠痫症昏迷不醒,复苏后再用汤剂调理。
5.擦牙开噤法
取黄蜡、麻黄、枯矾各等份。制法:上三味先研麻黄,枯矾,然后将黄蜡入内共研,备用。用法:急用时取适量隔热溶化,涂于洁净纱布上,揩搽患妇牙关。本法适宜于子痫,症见牙关紧闭,痰声辘辘,不省人事。
来源:中医世家必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