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滨 山西中医学院
眩晕乃高血压病常见症状。眩晕一症,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及“上气不足”、“髓海不足”诸论。河间独取经旨,以风火立论。丹溪偏重于痰,有“无痰不作眩”之说。张景岳则认为眩晕以虚为主,提出“无虚不作眩”之论,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四因,主要涉及脾、肝、肾等脏。
现代医家认为,高血压病证多属阴虚阳亢。盖此类患者,多是中年以后患病。“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且烦劳操持,脏阴暗耗,以致水不涵木,木失所养,则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故时人常用平肝熄风之法,但每多乏效者。
笔者曾治一患者,女,48岁,农民。患高血压10年,体胖,头晕,面红目赤,口干不欲饮,汗多畏寒,夜尿清频。舌淡,苔白厚腻,脉沉细弦。笔者起初从肝论治,因患者面红目赤是肝阳上亢之象,投以天麻钩藤饮无效,次诊考虑患者体胖,苔厚腻,脉细弦等脉症,又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症状仍不见好转,血压始终不降。于是意识到:面红目赤、口干苦,是假热;畏寒、夜尿清频、口不渴,乃是真阴寒,遂投以真武汤加减而获效。
仔细想来,若以“西”套“中”,则附子升压,断不可用。所以,临床要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才会有好的疗效。另外,此病案也提示我们,肝阳上亢可为高血压的一种类型,但高血压不一定是肝阳上亢,而肝阳上亢也不一定是高血压。阳虚阴乘在高血压病中并非少见,尤其是年老体衰患者,由于肾阳不足,脾阳不运,清阳不升,阴寒痰湿上乘所致的头痛、眩晕在高血压病中屡见不鲜。
所以,高血压临床虽以肝阳上亢、阴虚肝旺及风痰上扰证较为多见,但千万不可用“对号入座”式的方法,生搬硬套。这样的施治往往会得到“中医治疗高血压效果不好”或“中药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降低血压”的结论。
来源:中医世家必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