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诊与皮肤介绍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色诊在《内经》一书中有较详尽的记载,多运用五行说,又称五色诊,然而色诊还包括其他部位的肤色视诊,如尺肤、视络等。色诊实际是视皮肤及络脉的色泽,皮肤及络脉的色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外在的色泽的荣夭润枯变化很大,这种变化在临床上具有察外以知内的实用价值,因此作为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又是中医特色之一。

色诊取决于皮肤及血络《微循环系统》的颜色,由于皮肤色素的含量、血管的变化,角质层及颗粒层的厚度等影响,皮肤的颜色在各入不尽相同,与种族亦有关。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所构成。真皮在表皮下方,是一紧密的纤维层,主要由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两种结缔组织构成,使皮肤具有强度及弹性。除结缔组织处,真皮内还有血管、淋巴管、腺体:毛囊、毛发、神经感觉末梢等。皮肤因人而异,在儿童的皮肤中,网状纤维较为肥厚和模糊,胶原纤维柔软,不太透明,与网状纤维很相近似。但在老人的皮肤中,胶原纤维硬化及变性,网状纤维成为显著肥厚的纤维,弹力纤维使蛋白变性收缩成丝状。年龄的变化对皮肤组织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表现在华色方面的改变在《内经》中亦有记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有“面焦”、“面始焦”的记载。

皮肤血管亦非常丰富,可以储纳人体血液总量的1/5,由身体内部分布到皮下组织的血管较粗,到真皮与皮下组织之间时,分支较细,成网状的血管深丛(真皮下血管丛)。血管垂直地上行至乳头层与网状层之间时,再分出细枝,构成皮肤的血管浅丛(乳头下血管)。又有很多的毛细管进入乳头内,由动脉性毛细管转入静脉性毛细管,渐渐融合成小静脉,与小动脉并行,静脉血管丛也在乳头下方及真皮下方,较动脉血管丛更密。皮肤的肌肉,主要是平滑肌,仅面部有少许表达喜怒情绪之横纹肌,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如受刺激会收缩。皮肤中的丰富的血管网、炎症,物理及化学性刺激都能引起微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而使皮肤发红,寒冷刺激可使血管收缩而使皮肤呈苍白色。血液流动缓滞时皮肤呈紫绀色。

中医色诊则是通过皮肤表皮的透明度以观察微循环的色泽和皮肤色素的颜色,微循环的色泽表现主要取决于真皮浅层毛细血管的多少,也取决于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的含量,一般说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开放,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高时,皮肤色泽就表现红润,因为毛细血管网分布和开放数量的不同,所反映出的色泽也各异,面部毛细血管丰富,因此中医所反映的色诊主要在面部华色。

中医经络系统的皮部与现代医学之皮肤部位相同,尽管某些说法不同,但有其类似处。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因此称十二皮部,即经脉系统在皮肤的分区,皮部与络脉尤其是浮络的关系最为密切。由经脉、络脉形成人体纵横网络,加上皮部又形成面的分部。皮部、络脉、经脉形成整体的联结,这与现代医学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皮肤的联系颇相类似。人体内在病变通过经脉络脉的反映在皮部上是色诊的主要内容,经、络、皮部的整体联结,在《素问·皮部论》有很好的说明,如:“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人经脉,经脉满,则人舍于腑脏也。”也进一步说明皮部与经络不可分割的关系。

中医色诊以五色为主,青赤黄白黑五色与五脏五行相联系,《内经》中论述颇多,五色诊是以五脏为主,认为五色是五脏精微的外荣并与五行相合,提出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的论点。现以五色为例结合现代医学加以认识:赤色的出现:正常情况下色见红润,病理情况也可见赤色、心脏舒缩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血液内血红蛋白含氧量增高,皮肤浅层毛细血管网开放充血是出现赤色的主要原理。在毛细血管网分布丰富的部位如颧颊部尤其明显。

黄色的出现:黄色多由血液成分的改变,如低色素性贫血以及黄疸等。

白色的出现:寒冷刺激或其他因素导致小动脉收缩或毛细血管阿封闭,血流量减少,含氧血红蛋白减少均可出现白色。

青色的出现:青色多由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缓慢,血液粘滞阻塞所致。

以上只是色诊与循环系统和血液理化成分改变对色诊的大致影响,但可以说明色诊与心血管内血液的循环或血液成分的密切关系。

诊断基础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声明:本内容仅做分享与研究用途,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若有错漏或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处理。
望闻问切

详解便便的“色”与“形”

2022-11-10 18:20:01

望闻问切

舌诊的起源与发展(二)

2022-11-10 18:23:3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