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口味包括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口味三个方面。
(一)口渴与饮水
口渴是指口渴的自觉症状,饮水是指实际饮水量的多少。一般情况下,口渴与饮水是成正比例的,即微渴饮少,渴甚饮多。在病理情况下,有时则不成比例,如渴不欲饮,渴不多饮等,故询问时既要问清是否口渴,还要问清饮量多少。口渴与饮水情况,是人体津液亏盈和输布情况的反映,也是临床分辨疾病性质的一个重要依据。临床辨证,应根据口渴特点、饮水量及其兼症加以分析。
1.口不渴
如病人口不渴,标志着津液未伤,多属寒证,或体内无明显热邪燥邪的病证;如病人口虽不渴,但喜饮少址热饮,兼见畏寒肢冷,脉沉迟,此属里寒证,乃阴寒内盛,阳气阻遏,意欲借热饮以温运之故。
2.渴而喜饮
病人口渴明显,且饮水量多,提示津液损伤严重,多属热证或肾虚。
(1)热盛伤津:若病人渴喜冷饮,或烦渴引饮,兼见壮热汗出,面赤心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属实热证,热盛伤其津液故也。
(2)阴虚燥热:若病人口渴引饮,兼多尿、多食,形体逐渐消瘦,是为消渴病,多属阴虚燥热所致。因为肾为水脏,内寓真阴真阳而司开阖,若肾阴亏损,虚火内燔,阴液受损,且开阖失司,固摄失权,则烦渴多饮,且小便量多。
必须注意的是,实热证中出现的口渴引饮,与消渴病的口渴引饮虽相类似,但前者口渴多饮而无多食、多尿并见的特点,而消渴病口渴也无壮热多汗等特点。
3.渴不欲饮或不多饮
病人自觉口干渴,但又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是体内津液轻度损伤或输布障碍的反映,常见于以下情况:
(1)阴虚:口干面不欲饮,兼见潮热,五心烦热,盗汗,两颧潮红,此属阴虚。因其阴液匮乏,失于濡润而口干,但内无实热耗津,故不欲饮。张景岳说:“盖其内无火邪,所以不欲饮水,其阴内亏,所以口无津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不可以干作渴治。”
(2)热入营血:在温病过程中,如病人口干不多饮,兼见身热夜甚,或夜热朝凉,属热入营血。虽热盛伤津而口干,但邪热蒸腾营阴上潮于口舌,故口干而不多饮。
(3)湿热内藴:口渴饮水不多,兼见身热,汗出而热不解,脘闷纳呆,多属湿热内蕴。因邪热内蒸则口渴,但邪热又能蒸发水湿,营阴上潮,故口虽渴而不多饮。
(4)痰饮内停:若病人口渴欲饮,饮水不多,或水入即吐,兼见头晕目眩,胃肠有振水声音,属痰饮内停。因拔饮为阴邪,内停伤阳,津液不能化气上承.则口渴喜饮,为津液输布障碍而非津液不足,故渴不多饮;饮停于胃,胃失和降,故水入即吐。
(5)淤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见舌紫暗或有紫斑,唇色青紫者,属内有密血,因瘀血内阻,气化不利,津液不能化气上承所致。此即《金匮要略》所说:“病人胸满,唇疼舌背,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为有瘀血。”唐容川《血证论》进一步阐释其理:“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矣。”
(二)食欲与食量
食欲是对进食的要求和进食的欣快感觉,食量是指实际进食数怅的多寡。食欲与食量,与脾胃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两者为后天之本。人身以胃气为本,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询问食欲与食量之进退,可以察知脾胃功能的强弱,判断病情的轻重及预后转归,亦可根据病人平素对饮食的偏好,以察知疾病的病因,所以,《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
1.食欲减退
病人不思进食或食谷不香,甚则厌食,皆为食欲减退的表现,又称为“纳差”“纳呆”。食欲减退是脾胃功失调的反映,但有虚实之分。临床常见以下几种情况:
(1)脾胃气虚:食少纳呆,兼见消瘦乏力,腹胀便溏者,属脾胃气虚。是因脾胃虚弱,腐熟健运失司,化源不足所致。
(2)湿邪困脾:脘闷纳呆,兼见头身困重,便溏,苔腻者,属湿邪困脾。脾喜燥而恶湿,湿邪困脾,脾失运化,则脘闷纳少腹胀。
(3)肝胆湿热:纳少厌油食,兼见黄疸胁痛,身热不扬,恶心呕吐者,属肝胆湿热。湿热内蕴,肝胆失其疏泄,木郁乘土,脾胃纳运失常,则纳少而厌食油腻。
(4)食滞内停:厌食,兼见脘腹胀痛,嗳气酸腐,舌苔厚腐,属食滞内停。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致使脾胃受纳、腐熟及运化功能失常,故纳呆厌食。
(5)肝气犯胃:不思饮食,兼见胸胁胀闷或胀痛,呃逆嗳气,精神抑郁,为肝气犯胃。因肝气郁滞,失于疏泄,乃至木郁乘土,胃之受纳腐熟受制而食欲减退。
此外,若已婚妇女月经骤停,厌食或恶闻食臭,恶心呕吐,而脉象滑数冲和者,为妊娠恶阻。乃妊娠之后,阴血聚于冲任以养胎,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其轻者属妊娠早期的生理现象,严重者可影响胎儿或并发多种疾病。
2.饥不欲食
即病人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兼见胃中嘈杂,灼热感,或干呕呃逆,口燥,大便干结,属胃阴亏虚。是因胃阴不足,虚火大扰所致。
3.食欲亢进
即病人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又称“多食易饥”“消谷善饥”。临床常见以下两种情况:
(1)胃火亢盛:多食易饥,兼见口渴心烦,口臭便秘,形体:反瘦者,属胃火亢盛,腐熟太过,代谢亢进,故多食易饥。
(2)胃强脾弱: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泻者,属胃强脾弱。因胃腐熟功能过亢,故多食易饥;脾运化功能减弱,故大便泄泄。
此外尚有“除中”一证。中,指胃气,除,即消除,除中,即胃气衰败之谓。如久病、重病本不能食,但突然暴食思食者,为除中的表现,是脾胃之气将绝的危候。
4.偏嗜食物
偏食,系指对某种食物和饮料的偏好,如好食肥甘、酸辣,好饮酒、饮茶等,了解病人平素对饮食的偏嗜,有利于辨识疾病病因。
若平素喜食肥甘者,多生痰湿,喜食辛辣,好饮酒者,常内继湿热。在疾病过程中,病人对饮食五味的喜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脏腑病变的性质。例如肝阴虚者,多喜食酸,因酸入肝,肝阴虚当补之以本味;又脾喜燥而恶湿,若脾为湿困,则恶肥甘而喜辣;胃喜润而恶燥,胃热伤阴,则恶苦燥而喜凉润。因此,询问病人的饮食偏好,对诊治疾病、选择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对饮食五味的偏嗜,亦与地区生活习惯有关,如川、陕、云、贵地区偏好辛辣,江浙一带喜甜食,山西、陕西嗜酸等.均不属病态。
5.嗜食异物
指患者有嗜食生米、泥土、纸张、煤炭等异物现象。多为虫积之证,亦可因情志异常而致。因虫积而嗜食异物,常见于小儿,由饮食不洁而生虫,脾运失常所致。因情志异常而嗜食异物,乃由于过度的精神刺激,神志失常所致,多伴有哭笑无常,或狂言妄语,或神志痴呆等异常的情志表现。
(三)口味
口味,是指病人口中有异常的味觉。因脾开窍于口,其它脏腑之气亦可循经脉上至于口,口中的异常味觉,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它脏腑病变的反映,故询问病人口味的异常变化,亦可诊察脏腑病变。
1.口淡乏味
口淡乏味,属脾胃气虚。常伴有神疲,短气乏力,腹胀便泄等脾虚症状。由于脾胃腐熟运化功能低下,病人食少纳呆,故感口淡乏味。
此外,若口淡粘腻,伴纳呆,胸脘痔闷,恶心欲吐,便溏者,为湿阻中焦,脾运不健,故而口淡乏味。
2.口甜
亦称“口甘”。若口甜而有粘腻感,属脾胃湿热。因甜入牌,湿热蕴结脾胃,浊气上乏千口,故感觉口中味甜或粘腻。
若口甜兼见纳少,神疲乏力,舌红少苔,多属脾胃气阴两虚。老年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虚,虚热内生,脾津受灼,而为口甘。
3.口酸
是指口中自觉有酸味,甚者闻之有酸气。口酸与“吞酸”或“吐酸”有所不同,前者是仅觉口有酸味,而无酸水泛出,吞酸是胃中酸水上泛,但二者的病因病机大体相同,而在程明上有所差异。口酸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肝胃郁热:若口酸口苦,胸胁满痛,性急易怒,甚或吞酸,反复发作,吞酸时胃中有烧灼感,或心中懊憹,大便于,小便黄,此为肝胃郁热口酸。肝郁犯胃,肝胃之气纵结化热,肝热上蒸,故见口酸,若胃气亦逆上则吞酸。
(2) 饮食积滞:若口中发酸,或嗳气酸腐,纳呆厌食,脘腹痞闷胀满,甚则吞酸,胃中有灼热感,为饮食积滞口梭。饮食过量,或过食厚味之品,食积伤胃,胃失和降,食积化热,故口酸,甚则嗳腐吞酸。
(3)脾虚木乘:若口中觉酸,或吐酸呕苦,或嗳气太息,纳谷不甘,倦怠乏力,腹胀便溏,为脾虚木乘口酸。脾胃虚弱在先,肝木乘之于后,故而口中发酸而兼有呕吐酸苦,或嗳气泛酸,病本在脾,属虚实夹杂之证。
4.口苦
一般来说,口苦属热证,多见于肝胆郁热的病变,胆液味苦,故苦为胆味。常见情况如下:
(1)肝胆郁热:口苦心烦,口于欲饮,太息,易怒,头晕头痛,面赤目眩,两胁灼痛、小便黄,大便偏干,此为肝胆郁热口苦。情志郁结,或五志过极化火,肝胆郁火内蕴,疏泄失职,胆气上溢而口苦。
(2)邪在少阳: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食欲减退,为邪在少阳口苦。伤寒太阳病不解,邪传少阳,胆为少阳之府,胆热上蒸,则口苦。
(3)心胃火盛:若胃火炽盛及心火亢盛者,亦可口苦,因苦味入心,心属火,故心火亢盛、上蒸于口而口苦。
5.口咸
口咸多为肾病,有肾阴虚与肾阳虚之不同。
(1)肾阴虚:若口咸,或吐少量咸涎,伴咽干口燥,头昏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夜寐不安,为肾阴虚口咸。因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煎灼肾液,故见口咸。
(2)肾阳虚若口咸,全身倦怠,气短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无力,夜间尿频,为肾阳虚口咸。乃因肾阳虚而不摄津,肾液上犯而致口咸。
中医问诊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