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夺则虚 无邪人亦病——兼与张英栋先生商榷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刘世峰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 王树文 河北省赞皇县东街卫生所

拜读《中国中医药报》5月16日张英栋“有邪才病,治病当攻邪”一文,深受启迪。在多数情况下,尤其是身体壮实之人急性发作之新病,实证,治当攻其邪气,邪去则病愈。但是,笔者对该文作者“通行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多论虚、实。虚有虚邪,实有实邪,都可以导致气血不通,故虚实的分辨只是讨论人与病的状态,不能对于治疗起到直接指导作用。故讨论邪与正更有意义,有邪才有病,治病当攻邪”之观点却不敢完全苟同。

笔者认为中医治病,并非只有攻邪一途,而是补益与祛邪二法皆不可偏废,重在谨守病机,辨证调治。这主要是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有关。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阴阳平衡失调所致,诊疗疾病必须“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另一方面,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实概念是为辨证提出来的,邪正概念是为治法服务的,不能说讨论哪个更有意义。只有辨清了虚实,才能确定是“扶正”还是“祛邪”。实际在临床上,“精气夺”的虚证并不少见,无邪之人亦可有病,如张子和所谓“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以及《内经》所言“脉细、皮寒、气少、泄痢前后、饮食不入”的“五虚证”等等,治法均当补益。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此段经文主要是说必须从复杂的病证中,通过“审证求因”找出其与五脏和六气的所属关系,以达到掌握病机的目的。有外邪的,当辨别是什么性质的邪气;没有外邪的,应寻找其他方面的病因。疾病表现为实证的,应研究其邪气为什么盛;表现为虚证的,应探明其正气为什么虚。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并不是只有邪气致病一途,更不是一味强调祛除邪气。

在临床方面,因虚致病运用补法治疗疾病也并非罕见,俯拾皆是。如病人劳倦内伤,或因失血所致之气血亏虚,阳浮于外之虚热证。证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急当固其气,用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以补气生血。又如因阳气虚脱之自汗证,临床表现为汗出不止,畏寒肢冷,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当急用芪附汤益气温阳固脱。

精气夺则虚,无邪人亦病。故养正与攻邪二者均不可偏废。中医学是中和医学,讲究中庸,讲和谐,讲平衡协调。中医治病,尤其是治疗内伤杂病,更重视补虚养正,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脏腑气血;或祛邪而不伤正,甚至与病毒邪气共生共存,和平共处,不用对抗和过度治疗,不搞祛邪务尽。中医治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因病施治,八法皆当运用,不能以偏赅全,更不可以一法而废其余诸法。

中医学博大精深,各家学说内容丰富多彩。金元刘朱张李四大医家各有所长,互相羽翼,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临床治疗医学,如能相互兼容,取长补短,必能继承和发扬中医治疗精髓,提高中医诊疗效果。如一味强调“治病当攻邪”必然会影响中医治则理论的完整性。

来源:中医世家必佑健康

声明:本内容仅做分享与研究用途,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若有错漏或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处理。
医案心得

化学中药 温散外治银屑病

2022-6-13 14:41:38

医案心得

“卧不安”的两个涵义

2022-6-13 14:41:4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