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几千年来一直以自然界一些现象来比喻、描述医生指下切脉的感觉;亦曾有人用模式图示意各种不同脉象的变化,以便使初学者心领神会。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医家、学者,不病足于这种朴素唯物的认识法,恒思借用现代科学与仪器对脉诊进行探讨,将脉象描记成脉图,客观地展现出来;并从数、理学等方面进行分析、测算各种不同脉象的数值,以资鉴别。
描记脉象图的实验研究,始于本世纪50年代初,当时有人曾采用不换能的机械杠杆式脉搏描记仪,但因其灵敏度较低,未能推广。60年代,采用换能拾振器,通过电子放大电路,用心电仪或生理记录仪等进行示波和描记脉图,然后再进行脉图分析。70年代,有光电容积式,压电元件式,空气压力式,电阻抗式,超声多普勒式等多种仪器描记脉搏波形。换能器有固态和液态两类,描记仪器的性能可反映血管压力、血管容积和血流速度。80年代,运用电子计算机对脉图信息自动提取分析,并可用微波多普勒测量动脉壁随压力脉搏渡的搏动。通过微处理器的软件处理,输出脉率、起始点至主渡的时间、起始点至重搏波的时间等获取信息。1984年于上海鉴定通过脉象信息计算机处理系统的第一阶段工程(脉搏波信号的预处理,特征值的提取,脉象初步识别,脉搏波的频谱图等)。经软件处理,可系统输出脉率、脉图收缩及舒张期面积、总面积、十个通用特征值和二十多个扩充特征值。并可初步识别平脉、迟脉、疾脉、弦脉和滑脉等。同时利用计算机对脉图进行频谱分析。
诊断基础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