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咳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伴有鸡啼样吸气性吼声,最后倾吐痰沫而止,又称为“顿嗽”“鹭鹭咳”“疫咳”等。《小儿药证直诀》指出:“咳而哽气,时时长出气,喉中有声……拔涎乳食。”中医认为,本病由外感时行疠气,素体内蕴伏痰所致。邪伤肺卫,夹痰交结,阻遏气道,肺失清肃,则致肺气上逆为患。本病病程较长,年幼体弱者,病常殃及它脏而见胃失通降、肝气横逆诸症,甚至出现昏迷、抽搐之变证。中医治疗本病以化痰止咳为常法,同时根据疾病不同发展阶段,分别辅以宣肺疏风、泻肺降火、润肺滋阴等治疗方法。
西医的百日咳相当于本病。
(一)问诊要点
本病初起颇似感冒,诊断较困难。临床应注意询问咳嗽的发展趋势,咳声特点,发作时间等,若表证渐解,身热已退,咳反加重,昼轻夜重。且咳声惭趋向于阵发和痉挛性时,当考虑本病;而出现典型的痉咳时,即可明确诊断。小儿咳嗽、肺炎喘嗽等病有时可发生类似本病的痉挛性咳嗽,此时需要询问患儿的起病情况、伴随症状及病程等,以与本病加以鉴别。
本病以痉挛性咳嗽为主症。临床一般通过询问咳嗽的轻重、咳声的变化、病程的长短来判断疾病的发展程度,分期辨证施治。通常可分为初咳期、痉咳期、恢复期。病之初起,发热咳嗽,身热渐解,咳反加剧,咳声不畅者,属初咳期。疾病发展,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时,属痉咳期。当痉咳由剧渐缓,咳而无力,疾病趋于康复时,属恢复期。此外病之极期,因痰热壅盛,内陷厥阴,可出现神昏抽搐等重证危候。
(二)分型问诊
1.初咳期
问诊:流涕咳嗽,发热恶寒,2~3天后咳渐加剧,夜间为甚,咳声不畅,但尚未出现痉咳。属风热者,伴面赤口渴,咳嗽痰稠,属风寒者,伴面白唇淡,痰稀色白。
治法:疏风宣肺,止咳化痰。属风热者方用桑菊饮;属风寒者方用杏苏散。
2.痉咳期
问诊:此期一般从发病第二周始,病程可达2~6周,症见阵发性痉咳,日轻夜重,咳时连声不已,咳至尾声时。伴有探吸气祥的鸡鸣声,必待吐出痰涎或食物后,咳方暂停,不久又复发。咳时伴见面红目赤,涕泪俱作,眼泡浮肿,弯腰曲背等。
治法:清热化痰,泻肺镇咳。方用桑白皮汤加减。咳项痰多者,加百部、僵蚕、葶苈子。
3.恢复期
问诊:咳嗽减轻,痉咳渐缓,干咳少痰或咳声不扬,神怯气弱,纳呆乏力,或烦热盗汗。
治法:益气养阴,润肺健脾。方用沙参麦冬汤合人参五味子汤。
4.邪陷心肝
问诊:多见于痉咳期,顿咳频频,高热持续,喉中痰鸣,神昏谵语,惊厥抽搐。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减。
中医问诊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