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睛,又名眦漏症。本病是以大眦角常有水样或脓汁自泪窍外漏为特征,按压大眦角部常可有大量脓汁外流。《原机启微》说:“其病隐涩不自在,稍觉眊躁,视物微昏。内眦穴开窍如针目,按之则沁沁脓出。”漏睛疮是大眦附近,睛明穴下方突发赤肿,可溃破出脓的病证。可由漏睛转变面来,也可突然发生。《医宗金鉴》说:“此症生于大眦……初起如豆如枣,红肿疼痛……”综上所述可知二证均由邪热侵入泪窍所致,但发病有缓急之分,表现各有特点,治疗亦不相同。
漏睛症常因风热之邪侵袭泪窍,蕴积日久,经脉瘀阻,津液被灼,溃而成脓;或因心经郁热或脾经湿热内蕴,热灼津液积聚成脓;或热结窍内,脉络阻滞,津液不得流通而变稠浊。本病为邪积日久所致的顽固性眼疾,内服中药轻者祛风清热,较重者清热利湿,晚期成脓者则需托里透脓。同时应给以局部外治,如局部点药、泪道冲洗等。脓汁量大,经久不愈者,则考虑手术治疗。
涌睛疮常因心经蕴热,心火上炎结于大毗;或素有漏睛,复感风邪,风热搏于大眦;或因素食辛辣炙煿,心脾热毒壅盛,上攻泪窍,气血瘀滞,结聚成疮,或因正虚邪留,祛邪乏力,致使漏睛疮难愈。本病多为骤然起病,来势凶猛的急性热病。未成脓期多内服中药,以祛风清热、清热解毒,祛瘀消肿为主,可配合局部执敷、理疗、点药,及静脉给以消肿散结,清热解毒之品;成脓期则需切开排脓,并内服中药托里排脓;瘘管形成者则应考虑手术;久病不愈者宜扶正祛邪。
西医的慢性泪囊炎等与本病相似。
(一)问诊要点
此二证应注意问起病缓急,发病部位,有无疼痛,皮色变化,有无肿核及其核之软硬,泪液多少,有无浓汁。若起病缓慢,无痛感,不时泪下,大眦部皮色如常,可略见隆起,但无肿核,挤压睛明穴则见粘液脓汁自泪窍沁沁流出,为涌睛症,若起病急骤,大毗灼痛拒按,睛明穴附近皮色红肿隆起,肿核大硬,逐渐变软而后成脓,皮色红肿波及胞睑,多为漏睛疮,若红肿执痛不在睛明穴附近而在胞睑处,则多为针眼、胞肿如桃等。
(二)漏睛分型问诊
1.风热停滞
问诊:自觉涩痒不舒,大眦皮色如常,睛明穴周略有隆起,按之不痛,有浊粘泪水自泪窍溢出。
治法:疏风清热。方用白薇丸加减。
2.心脾温热
问诊:自觉大眦微痛。大眦角微红,浓汁浸渍,拭之又生,口干舌燥,小便黄赤。
治法:清心利湿。方用竹叶泻心汤加减。
(三)漏睛疮分型问诊
1.风热上攻
问诊:突感大眦部红肿热痛,波及胞睑,皮色赤红,热泪频流,发热恶寒,头痛不适。
治法:疏风清热。方用驱风散热饮于加减。
2.热霉炽盛
问诊:自觉大眦部疼痛拒按,红肿隆起,波及胞睑及面颊部,口渴心烦,大便燥结,小便黄赤。
治法:清热解毒,消瘀散结。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3.正虚邪留
问诊:病发已久,大眦部仍感微痛不适,皮色微红,略见肿起,若有破溃则漏口难收,脓汁已稀,但仍常流,面色晄白,神疲纳少。
治法:托里排毒。方用千金托里散加减。
中医问诊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